票房冷?冷得像三九天的大东北,谁要是还在刷陈佩斯的《戏台》会不会逆袭,估计得先问问自己上回在电影院买票是啥时候。别说笑,真有点像你妈拿着你小时候的照片在家翻来翻去,边翻边念叨:“当年你多乖啊!”可现实是,电影院门口都能听到售票员打哈欠的声音,场面比春晚后台还清净。90年代谁家没看过陈佩斯,春晚一响,电视前一排,笑点都不用提醒就自动爆发。可你让95后、00后去追《戏台》,他们估计还忙着给偶像打榜,哪有空管小品王回归。
说实话,网络热闹得很,啥声音都有。有人看不上,觉得“老艺术家又来割情怀韭菜”;有人还想为童年买单,结果钱包不允许。再看数据,全国票房八成靠35岁以下的人撑着,主力观众都更熟悉王一博、杨紫,陈佩斯?是我爸妈的笑点,那是古董级的存在。也不能怪年轻人挑剔,时代变了,电影市场就像换了新东家,主菜都是快餐口味。你要是还拿老式炖汤当招牌,客人早就转头点外卖了。
回想陈佩斯当年,春晚台上一站,气场两米八,《吃面条》《拍电影》成了全国人民的家庭梗。我有个叔叔,至今说到“羊肉串”还得模仿一遍,仿佛手里真有串儿。可别忘了,春晚本身也变了味,大家守着电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老粉丝长大了,生活把他们变成“有娃有房贷”的人,想看电影?得先把小孩作业收拾了。你要是问他们为啥不进影院,估计一半会说:“唉,没空啊。”
《戏台》这电影,内容真不差,演员也是一水儿的老戏骨。问题是,现在流量才是王道。你说市场现实,它就现实得一塌糊涂。隔壁流量明星的片子,剧情都能用脚写,票房依然高得吓人。观众买单的理由,有时候比剧本还玄。陈佩斯的倔强和骨气在今天的票房面前,多少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味道。你要说艺术家不懂市场?可他又不是没见过世面,只是老派的味道,确实不合新人口味。
说到“情怀”,这词儿最近几年被用烂了。真要细究,情怀不是万能钥匙。就像NBA有些老将,退役了还是想回赛场,结果主角早就换成了詹姆斯、库里。偶像总归会老,观众的青春不等人。再说句实在话,老观众想支持也不是不愿意,生活节奏摆在那儿,一天能抽出半小时刷短视频都算给自己放假。更别提进影院看一场老戏台,听陈佩斯讲那点“戏里戏外”的人生。情怀这东西,终究是被现实打磨得只剩下微光。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艺术和市场的矛盾?我看也没那么复杂。市场冷不代表没人懂戏,更不代表戏就没价值。只不过,懂戏的人散落在各自的日常里,没法像年轻人在追星群里那样一呼百应。你说《戏台》票房低,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理所应当,也有人冷眼旁观,仿佛一切都和自己无关。可换个角度,谁又能保证今天的流量电影,十年后不会变成又一批“情怀自来水”?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姚明退役那年,全民都说中国篮球没人了。可后来有了周琦、郭艾伦,虽然再也没有全家老小围着电视加油的盛况。娱乐圈、体育圈,潮水来来去去,浪头下总有人换班。陈佩斯的时代过去了,新一代偶像自带流量。你说他们不行?人家票房说了算。情怀和新鲜感,本来就不是一个赛道的较量。
对了,最近看了几组数据,猫眼票房排行榜,前三都被青春偶像片霸占,传统戏曲类电影连前二十都进不去。市场选择冷静得像个理工男,不讲半点情面。可你要说陈佩斯的努力白费了,我不信。艺术不是用票房来衡量的,至少有那么一群人,还在默默捧场。你看微博热搜,偶尔还会刷到“陈佩斯的台词太绝了”,这说明啥?说明懂得人还在,只是没那么高调。
写到这儿,突然有点想笑,生活就是这样,该来的谁也拦不住,该走的也别追。影院门口那阵冷风,和春晚后台的热闹,一个时代的交接总是悄无声息。你说《戏台》会不会突然逆风翻盘?哈,谁知道呢,明天的事儿留给明天说吧。你要是有啥新鲜看法,评论区聊聊呗,咱们唠到天亮也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