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1986年,元奎在嘉禾旗下执导了《执法先锋》,元彪主演。
其实,本片原定主角是成龙,但当时成龙拍《龙兄虎弟》受伤,这才由元彪出面拍了此片以填补成龙的空档。
元彪不仅接了下来,而且与元奎一起组建了“泰禾影业”,《执法先锋》就是“泰禾”的创业之作。
元奎与元彪这对师兄弟合作无间,无话不说,关系那是相当好。但是,“泰禾”由元彪出面去跟母体“嘉禾”谈合作时,很不幸,谈崩了。
尤其是影片上映后挺受欢迎,买埠也很成功,尽管票房只有1075万港币,位列当年票房榜第21位,但成本低,也算小赚一笔。元彪的创业处女作能有此作为,实属难得,因此多家制作公司给元彪开出空白支票。
元彪觉得自己腰杆子硬气了,觉得自己有了话语权。
没想到并不是这样的。
“嘉禾”压根不买他的帐。
“嘉禾”觉得,洪金宝与成龙可以折腾,那是他们有能耐,我们可以礼让三分,但你元彪算什么东西?也配?
一怒之下,“嘉禾”不支持“泰禾”了,将元奎、元彪封杀了。
“泰禾”出师不利,刚起步就直接黄铺子了。
“嘉禾”甚至公开发话,“成龙的电影不允许元彪出演”。成龙倒是挺照顾小师弟,在他的一再坚持抗议下,才有了后面的《飞龙猛将》的再次合作。
但此后合作就很少了。我们可以发现,进入90年代后的元彪基本上没有与两位师兄有过深度合作,连嘉禾出品的电影都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型新电影公司制作。
元彪也在脱离师兄之后,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寻路之旅。
在“双周一成”的鼎盛年代,脱离师兄的元彪多次主演电影,但统统石沉大海,连过千万都成奢望,《阿修罗》753万,《龙凤贼捉贼》404万,《马永贞》301万。
后来,李连杰出现,元彪更是无用武之地。李连杰与元彪有许多重合之处,但各方面又远强于元彪。1996年,元彪移居加拿大,逐渐息影。
“泰禾”的另外一位创始人元奎,则算是因祸得福。
起初,“泰禾”被打压,元奎是联合创始人,他收到了牵连。“嘉禾”不再找他拍片了,而他又没有成龙罩着,眼看在香港要混不下去了。
刚巧不巧,多次合作的电影教父吴思远接到了好莱坞合作的邀请,正需要人才跟着一起前往去打拼呢。
“思远影业”出品的《醉拳》《南北醉拳》,元奎都是副导演,配合导演袁和平,干得相当不错。元奎的导演处女作《龙之忍者》也是“思远影业”出品。元奎与吴思远是老熟人了。
天无绝人之路。元奎顺利搭上了好莱坞的风,开始了首次美国电影之旅。在那里,连续执导了《血的游戏》三部曲里的前两部,顺便捧红了尚格云顿,取得的一定的成绩。
而且,也是在美国期间,元奎遇到来美进修的徐克,然后搭上正在美国居住的李连杰,一起合作拍摄了《龙行天下》。
元奎与李连杰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元奎失去了合作伙伴元彪,没想到一个比元彪更强的人又成了他新合作伙伴。
等李连杰也跟“嘉禾”闹掰,要自己创业的时候,元奎就成了绝佳的合作对象。
于是,在李连杰组建的“正东影业”的旗下,创业之作《方世玉》大获全胜,随后的《方世玉续集》一层楼。李连杰携手元奎取得了绝大的胜利。
要知道,1993年是香港电影的颠覆期,也动作片的巅峰期,李连杰能能够打造一个“李连杰年”是非常不容易的。
千万不要觉得李连杰因为黄飞鸿红了,观众会自然而然地给他面子。才不是,这一年里他主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就惨败而归。另外一部《太极张三丰》在票房上也难言成功。
徐克够火吧,但这一年里他执导的《青蛇》,票房只有950万,也没有成功。为了自己专心拍《青蛇》,徐克将手下的项目分散了出去。他放弃了李连杰版“黄飞鸿”的历史厚重感,第四集开始转向娱乐化,放手让动作指导元彬转正,执导《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赵文卓接替了李连杰。同时,让袁和平开发“少年黄飞鸿”系列,首集便是《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由甄子丹、于荣光联手主演。徐克鬼点子多,项目库存也多,他还把《新仙鹤神针》交给了刚刚提拔起来的新人导演陈木胜,《笑傲江湖》系列的完结篇《东方不败风云再起》,则交给了李惠民和程小东。
依照徐克的预计,《王者之风》有密集的打斗,借着这个IP良好的口碑,收回成本再小赚一笔应该不成问题。《风云再起》有林青霞、王祖贤、李惠民和程小东,也是信心保证。自己操刀的《青蛇》更是稳如泰山。
但现实直接打脸徐克,这诸多影片里,全熄火了,一部打响的都没有。
王晶,很厉害吧,自称从来不会亏钱,但这一年里他手上的项目有两部武侠片《武侠七公主》和《笑侠楚留香》,结果前者票房982万,后者只有316万。此外,他还和“台湾王晶”朱延平合作拍摄了《神经刀与飞天猫》,票房也只有970万。全部没能爆起来。
袁和平手上两部影片,《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英雄豪杰苏乞儿》,结果双双票房败北。至于《铁马骝》因为后来在美国放映
张鑫炎,跟风拍摄了《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请来李连杰大师兄王群饰演黄飞鸿,另外计春华和邱建国也都是观众熟悉的面孔。结果,票房只有48万。大写的惨。
午马拍的《黄飞鸿之鬼脚七》蹭了一下“黄飞鸿”的IP,其实片中根本就没出现黄飞鸿,只有元彪饰演的鬼脚七。虽然动作场面拍得很好,最后也只收了760万票房。
罗维,拿出棺材本钱,请来洪金宝拍摄非常具有历史厚度的清代武侠片《一刀倾城》,且发掘了在武林界与李连杰齐名的赵长军出演。虽是投资巨大的良心制作,可惜缺少能支撑票房的明星,票房仅有198万,导致罗维的电影公司直接倒闭。罗维郁闷之下,在3年后撒手人寰。
杜琪峰在这一年拍了3部武侠片《东方三侠》《现代豪侠传》和《赤脚小子》,都以失败告终,加上和周星驰合作的《济公》也是票房失利,这令他一度怀疑人生。痛定思痛的杜琪峰,之后决定组建银河映像,拍起了带着强烈个人风格枪战片,再也不碰武侠题材。
龙祥影业也同样野心很大,力捧有“小李连杰”之称的杜少津出演“晚清风云”系列,讲述清末广东十虎中铁桥三梁坤的故事。可惜编剧冯瑞熊的能力不足,开篇《白莲邪神》仅收64万,续集《武状元铁桥三》也只有43万,第二年的《壮士断臂》17万都不到。
盛世之下,必有冤魂,此言不虚。
这么多大牛,拍摄的武侠动作片都扑街了。在这种映衬之下,李连杰的“正东”能够连拍两部《方世玉》,而且都能大火,实属不易。
何况,两部影片的故事都稀烂,并没什么好说的,硬是靠元奎不俗的执导能力,将一个烂剧本拍出了精彩,拍出了经典。
但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古装武侠片的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了, 不能再拍了,风险实在太大。
怎么办?
转型。
李连杰与“正东影业”接下来就转向拍摄现代时装动作片。
首当其冲,是《中南海保镖》。继续由元奎执导,李连杰主演。然后,请来了钟丽缇、郑则仕、邹兆龙作配。
当然,从李连杰的角度来说,他的发展本来是两条腿走路,一个发展自己的“正东影业”,一个是跟“永盛电影”合作。两部《方世玉》大火之后,接下来就得该为“永盛”拍一部了。
所以,李连杰接下来的项目是《洪熙官》。从“永盛”的角度,你李连杰拍黄飞鸿能火,拍方世玉也能火,那么你应该继续走这条路,洪熙官题材也很适合你。至于导演,向氏兄弟自然不会选元奎,而是“永盛”使用习惯的王晶。
李连杰呢,与元奎已经摩擦出火花了,自然也不想放弃他,就拉他来做了动作指导。最终,《洪熙官》票收1938.8万,位列票房榜第11名,也算可以吧。但相对于投资来说,也没有大赚。
李连杰与元奎的判断是正确的,要转型。
选择《中南海保镖》,实际上也不是原创,而是对于上映于1992年的好莱坞影片《保镖》的翻拍。这部由凯文·斯科特纳与惠特尼·休斯顿联合主演的影片,全球大爆。尤其是主题曲,更是经久传唱。
其实,无论是《保镖》,还是《中南海保镖》,现在来看,故事都挺扯的。
用现在的网剧来起名,可以改叫《千金大小姐爱上了当保安的我》,或者是《当红女明星偷偷爱上当保镖的我》。这样的题目还是蛮神准的,基本上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内容。
《中南海保镖》选择陈嘉上来做编剧,算是选对了人。接下来,他作为大导演,更是与李连杰合作,拍摄出了李连杰一生最佳的作品《精武英雄》。
《中南海保镖》相对来说,好像只是开胃前菜。
但是,它就是好看啊。
原作《保镖》,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职业保镖,为了给当红女歌星当保镖,结果两个人发生了爱情的故事。为了匹配一下保镖的地位,还为他设定成为了总统的保镖。
《中南海保镖》在身份的不对等上,做出了很好的改编。李连杰饰演的徐正阳是负责中南海安全工作的少校特工,他是接受上级指派,去为要案的目击证人钟丽缇去做保卫工作。这种设定,没有了美版巨大的身份鸿沟感,反而是杀鸡用牛刀的敢接。堂堂少校,去为一个案件目击证人去做保镖,大材小用了。
外形上,李连杰的小平头,另外无论是军装还是西服,都格外帅气,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也能演得来时装动作片,而且还能演得很好。人帅,打的也帅。打戏帅,枪战戏也帅。
《中南海保镖》,被李连杰拍成了保镖题材动作片的标杆。
不仅李连杰演表现一流,与其配戏的反派邹兆龙,动作戏也让人过目不忘。
邹兆龙,原本是洪金宝的大弟子。1985年,洪金宝来台湾拍电影,意外挖掘了做替身的邹兆龙。洪金宝觉得小伙子功夫不错,而且长得也蛮帅,是个好苗子,于是收了他为第一个徒弟。后来,还力排众议把他定为男主角,取了个艺名叫“倪星”,首部戏是《烈火街头》,结果票房扑街。
邹兆龙于是跟着师傅来到香港发展。洪金宝当时很捧这位首徒,给了他不少难得的资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邹兆龙演正派就是火不了,哪怕是在当时最火的僵尸电影中给林正英当徒弟,出演过《鬼打鬼》《驱魔道长》,可依然没有起色。
直到他遇到了李连杰,出演了《倚天屠龙记》中的宋青书。邹兆龙似乎天生为反派而生,仿佛突然开窍了一般,把宋青书这个吃里扒外、欺师灭祖的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尽管《倚天屠龙记》扑街了,但李连杰记住了邹兆龙。于是次年拍《中南海保镖》,就继续找来邹兆龙饰演反派,在片中与李连杰有长达10分钟的武打场面,堪称教科书一般的经典。
从此,邹兆龙彻底树立功夫反派的形象。至于在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中凭借“常威”一角彻底红遍大江南北,那已经是后来的事了。
英雄还需反派衬。有了表现精彩的邹兆龙,李连杰的形象也就离了起来了。
反倒是美版的《保镖》,只记住里面的卿卿我我了,片中的反派反正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作为一部翻拍片,起码在动作上《中南海保镖》足以甩开《保镖》八条街了,超出原作很多。甚至,让人忘记这两部片居然还关系。一部是爱情片,一部是动作片,看起来也不挨着。
李连杰与钟丽缇之间的爱情CP,的确有些不太搭,爱情戏不如原作。但是它是一部动作片啊,爱情只是添头而已,不好看也无所谓了。
《中南海保镖》的好处在于角色的身份定位。“中南海”三个字,实在是魅力巨大,你懂得。不需要解释,就将美版《保镖》里的“总统保镖”的职业定位给表达出来了。
徐正阳这个角色,全香港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演员来演,成龙不行,元彪不行,洪金宝更不行,他们不懂大陆,演不出大陆的那种味道来。像杨紫琼,在《警察故事3》里出演大陆公安,随便一个大陆观众都会觉得太假了。但糊弄香港观众就还可以,而且本片的看点都在成龙身上,也就无伤大雅。但李连杰饰演现代生活的香港人,就不行,像《黑侠》他就演的就不太成功。
“中南海保镖”这个身份,对于李连杰来说,恰如其分。甚至是,非他莫属,简直是量身定制。
但是,《中南海保镖》的票房不算太高,票收1119.3万,位列票房榜第20位。
反倒是同年里,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票收1478.5万,位列票房榜第17位,比前者表现要好一些。
这一年,1995年,另外一部表现大陆特工的电影表现更火,票收3752.3万,位列票房榜第三位。它,就是《国产凌凌漆》,主演周星驰。
去年,周星驰主演的《济公》大败,输给了李连杰。今年,周星驰算是为自己掰回了一局。
但是,李连杰虽败犹荣,无论是《中南海保镖》还是《精武英雄》,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经典的电影,也是后世再也拍不出来的电影。
《中南海保镖》这个名字,这个身份设定,现在就不可能给通过。而《精武英雄》的故事主题,现在也不可能被通过。
尽管《精武英雄》也是翻拍片,翻拍自李小龙的《精武门》。但是,豆瓣打分上,《精武英雄》高达8.7分,是李连杰评分最高的电影,高过李小龙8.5分的《精武门》。
也许有很多观众并不认同《精武英雄》超越了《精武门》,但从评分和观赏性上,《精武英雄》绝对好过《精武门》;毕竟两者之间有22年的时差,而这22年又正是香港电影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包括动作设计的发展。
相比之前同样属于翻拍的《黄飞鸿》《方世玉》和《太极张三丰》,李连杰此次翻拍《精武门》,只是在题材上重复,剧情和人物设计都是全新的。李连杰要做的事是,尊重经典,超越经典。
比如陈真挑战虹口道场为师父报仇的桥段,《精武英雄》几乎是照抄《精武门》的,但武打效果和观赏性进步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精武门》强调的是民族精神,传达的主题是抵御外辱。到了《精武英雄》,主题更类似于刘家良的《中华丈夫》,影片突出强调的是中日和解,要斗也是斗其中的极端右翼军国分子。
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陈真与仓田保昭饰演的船越文夫之间惺惺相惜,点到为止,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与动作交流,都保持在了交流与沟通的环节,突出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到了陈真与周比利饰演的藤田刚之间,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
船越文夫与藤田刚代表了日本不同的群体。陈真则代表了中国不同的态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犯你。
因为《精武英雄》没有元奎的参与,这里就不多说了。对于票房成绩,导演陈嘉上也觉得有点对不起老板李连杰,但李连杰却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精武英雄》其实算是民国动作片,李连杰接下来的时装动作片是《给爸爸的信》,再次由“正东”出品,元奎执导。这也是元奎执导的最后一步李连杰香港电影。完了之后,他们再次见面,就是再战好莱坞了。
《给爸爸的信》,尽管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文艺小清新的感觉,但是它是地地道道的动作片,而且带火了动作小子谢苗。
于荣光饰演的大反派也相当出色。他在小动作上,把头轻轻一歪,那股狠劲,那种霸道,马上扑面而来。
还有柯受良饰演的小黑,戏份不算太多,但相当抓人。
包括女主梅艳芳,这部戏里每个演员的表现都相当精彩。
无论怎样,《给爸爸的信》都是一部很容易被忽视的动作佳作,浓郁的文艺气质,也相当感人。值得一看。
最终,《给爸爸的信》票收1553万,位列票房榜第11位。
前文写过,香港电影的高峰在1993-1994年,到了1995年就戛然而止。
突出表现是1993年的刚过千万级别的影片是《韦小宝之奉旨沟女》,票收1034.8万,位列票房榜第35位。
等到了1994年,最后一部过千万的电影是《天与地》,票收1001.7万,位列票房榜第28位。
再到1995年,最后一部过千万的电影是《山水有相逢》,票收1009.1万,位列第22位。
从1993年的第35位,到1995年的第22位,收窄情况非常明显了。
再就是,《给爸爸的信》的1553万,放到1993年,只能位列第22位,放到1994年,则能够位列第16位。
如果《给爸爸的信》的票房放到2025年,则能够位列第二位。放到2023年,则能够位列6位。放到2024年,怎能位列第11位。这几年的香港电影多说还是有点回暖的。但是与1993年的高峰时期比,依旧是不堪回首。
李连杰还是相当聪明的,从古装武侠剧的高峰期迅速转型时装动作片,然后又迅速投向好莱坞,作进一步转型。
而且,带走了他一生最好的搭档---元奎。
那么,接下来,就是元奎与李连杰的好莱坞之旅了。
尽管佳作不算多,但是对于华语观众来说,《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游侠》,依旧精彩十足,属于非常好看的动作经典。
背后,全是元奎的功劳。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