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资本的流向往往被流量明星的热度所左右。如今,众多流量明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凭借高昂的片酬成为焦点,然而,演技水平却常常难以匹配他们的身价。
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基本的职业道德,认真投入每一场戏,才是对粉丝与观众最起码的尊重。可现实中,部分演员却走了捷径:大量依赖替身,背台词不扎实,甚至在表演时用数字代替台词,这样的“轻松”换来的是高额千万的片酬。资深演员张光北曾揭露,一些演员在拍摄临近结束时匆匆完成重要戏份,而大部分场景却由替身替代,轻松拿下高额酬劳。这种现象让人不得不感叹,娱乐圈真的是个赚钱快的地方。
科技在替代演技,成为一种不幸的现实。有的热门剧因过度依赖技术处理,画面显得极不自然。部分演员虽颜值在线,但缺乏专业的演技训练,其表演的稚嫩无疑暴露无遗。甚至有剧集中,男女主角鲜有直接对戏镜头,贯穿全剧,这种“拼凑式”拍摄让人对专业性产生质疑,批评声浪从演员、编剧到导演层层展开。部分导演为此辩解,强调高额演员费用是难以避免的原因。合同多以计天收费为准,演员从出门开始算时间,往返交通和化妆补妆均纳入合同时间,这让一天中实际可拍摄时间极为有限。到现场即使只有数小时拍摄时间,每一步移动都需要高额支付,几次走动费用便可攀升至数百万。预算被演员费用大量占用,很多镜头因资金和时间限制而未能完成。此外,恶劣天气和环境问题也时常中断拍摄。最终,演员表演的不足多由后期技术修补,据网友统计,有的剧集大部分镜头均为后期制作。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效果,往往是演员的脸在屏幕上如幽灵般飘忽,除了张嘴、瞪眼、闭眼之外几无表情。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部剧的主演片酬竟高达八千万。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整个行业的未来令人担忧。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演员还公开宣称:“我就值这个价!”这般狂妄无疑让众多资深戏骨情何以堪——他们是将导演视为傀儡,还是将观众当作任人宰割的韭菜?
“数字演员”现象频频出现,演员的基本素养应是表演与台词双重功底,缺一不可。只有表演没有台词,效果难免别扭,影响整体观感。很多港台演员与内地演员合作的剧集中,现场收声与后期录音棚效果差异巨大,需要依赖配音演员帮助,这虽解决了问题,却养成了部分演员不认真背台词的坏习惯。有演员竟在表演时用数字代替台词,令对手戏演员表演显得更出色,不少无演技者因此在现场频频笑场。
刘涛女士曾在访谈中分享,拍摄古装剧时,竟遇对手戏演员用数字代替台词,她对此深感震惊。资深演员李雪健也难以容忍此类行为,曝光某年轻演员大量依赖替身且不背台词,批评其缺乏演技与敬业精神,令人痛心。
说到替身,虽然行业中普遍存在,但有些演员在一部剧中用替身竟超过三十个。张光北在《亮剑》中饰演楚云飞,其表演堪称经典,而他亲述曾遇到一位几乎不在片场的演员,戏份几乎全靠替身完成,却拿着百万日薪。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是演员缺乏过硬演技,只能依赖替身掩盖短板。
这也解释了为何“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演戏”的说法。长相虽是入圈敲门砖,但绝不代表能在演艺道路上有所成就。例如古装武侠剧中常有骑马戏码,但有演员坚决拒拍,尽管导演和编剧百般劝说,最后只能借助道具和技术模拟,制作难度大大增加。
谈及明星与演员的区别,刘德华先生强调,成为演员必须经过长时间学习和训练。他本人因守时、能吃苦屡获赞誉,却认为这些应是职业基本素养,无需特别表扬。成龙先生也表达了对某些演员态度的不满,分享自己坚持亲自完成动作戏的经历,无法接受依赖替身的做法。
陈道明先生则对流量明星现状表示忧虑,他认为若青年演员不磨炼演技,仅凭名气和外貌赚取高额片酬,最终必将导致影视作品质量下降,观众会选择遗忘他们。著名导演张纪中更直言,流量明星缺乏演技和职业道德,有的耍大牌如皇帝,早上不起床,却同时参与多部戏,靠后期技术拼凑完成,浪费资源。他指出,一些新晋明星为拍几秒水下镜头拒绝下水,声称水脏,导演不得不买大量矿泉水,这种“任性”被视作时尚,实属荒唐。金星在节目中也曾爆料,演员不配合台词,任性妄为,场面滑稽。
演员片酬之高令常人惊叹,许多明星一部戏的收入,普通人需奋斗一生却难以企及。遗憾的是,这并未促使他们提升专业能力,他们缺乏同理心和基本尊重,轻松拿着百万乃至千万片酬,却不以精进为己任。正如古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为优秀演员需要不断学习与努力。
然而,有些流量明星依赖粉丝热度和颜值,藐视前辈,工作不认真,将演戏视为赚钱工具,追求利益和流量,忽视作品质量和观众感受,因而屡遭官方点名批评。尽管明星自带流量,导演愿意砸重金请他们“坐镇”,但若选这条路,希望所有演员都能认真对待表演。毕竟,一时的红火或许靠运气,但能红一辈子,终究还是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