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电影点映于7月19日,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较大的关注。我有幸观赏了这场点映,观后感触颇深。尽管这段历史的震撼力毋庸置疑,但遗憾的是,电影在呈现上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角色的脸谱化问题。无一例外,几乎所有重要角色都落入了固定的标签当中,几乎无法突破固有的形象束缚。影片一开场,就给观众设下了一个隐形的框架,让我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各个角色会如何发展。更让人感到沮丧的是,影片中的角色都仿佛是从其他作品里搬来的“拼凑品”。这种拼凑感让整部电影显得缺乏新意与原创性,无法引发深层次的共鸣。
举几个例子来说。首先是邮差角色的塑造,典型的“好青年”脸谱,影片开头便在人物设定上表明他会有着崇高的信仰与勇气,然而这一设定的延续性却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深度。再比如照相馆老板,他是典型的“爱国豪情摄影师”脸谱,这样的设定似乎注定了他与日寇发生对立,最终付出牺牲。而那些反派角色,如汉奸和日本鬼子,虽然其形象已成定式,但却显得刻板且缺乏层次感,无法让人对其产生足够的心理冲击。
就拿那个日本鬼子的角色来说,开头的设定是一个背景特殊、身世显赫的二代子弟兵,似乎给观众带来了一丝新意。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个角色又迅速陷入了杀戮机器的既定模式中,失去了原有的复杂性。影片中的这一角色,和其他日本鬼子的塑造并无太大区别,依然是熟悉的“冷血杀手”,这种过于简单的角色设定削弱了影片应有的冲击力。
更严重的是,影片的叙事逻辑也存在诸多漏洞。在叙述南京保卫战以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过程中,影片试图通过照相馆这个小环境来展现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然而,影片在叙事上却存在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尤其是在“胶卷送出”的主线情节中,显得极为薄弱。
首先,照相馆老板的计划是,在日寇洗照片时悄悄交换胶卷,将真实的证据隐藏起来,但这一设定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疑问。为何那些负责收取胶卷的日本兵,竟然没有对这些胶卷进行检查,忽略了细节?影片未能有效地解释这一漏洞,这种情节设定似乎只是为了让故事能顺利推进,而非依靠合乎逻辑的叙事基础。
此外,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两位早早牺牲的女性角色身上藏有胶卷时,日寇为何未能察觉。考虑到日军对南京居民的严格盘查和暴力行为,这一情节缺乏可信度,使得整个情节显得空洞。又如,影片中女主角带着通行证成功进入“安全区”之后,如何将胶卷转交给外国记者,影片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一关键环节的漏洞,极大削弱了影片应有的震撼感。
最让人失望的,是这部电影未能在历史震撼力上有所突破。历史本身充满了残酷与震撼,然而《南京照相馆》在情感的传达上却未能充分激起观众的共鸣。尽管影片初期通过历史事件的影像化试图激起观众的情绪,但后半段却没有继续深化人物的情感冲突。照相馆老板和其他正义角色的动机并不明确,他们似乎更关注个人生存,而非将罪证送出去的伟大使命,这使得影片的情感深度与历史的震撼力大打折扣。
影片中,照相馆老板的行动动机并未得到充分揭示,观众难以理解为何他会选择冒险保护这些证据。更重要的是,影片并未详细描绘主角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送出证据”的目标。影片的正义角色们缺乏与历史大背景的深度连接,致使整部电影缺少那种“为历史牺牲自我”的强烈气魄,这使得电影的历史感和震撼力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南京照相馆》尽管在题材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却未能成功地转化为一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作品。角色的脸谱化、叙事逻辑上的漏洞以及影片未能深入挖掘历史的震撼力,使得这部作品显得平庸。这样一个原本可以打造出经典的历史题材,最终却成了一部浪费了巨大历史潜力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