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琪峰职业生涯履历中,《毒战》这部警匪片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获得了过亿元的投资;其二几乎主要的戏份都是在内地完成拍摄;其三这是一部标标准准的国产片。这三个特点共同促成了杜琪峰职业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位“港片坚守者”在他拍了二十五年的警匪片后,选择北上闯荡,这样的抉择却让许多银河印象的铁杆影迷心里犯起了嘀咕:“加入进来的新鲜元素是否会让杜琪峰式的警匪片,摇身一变为主旋律的公安题材片?”
面对影迷的疑问,杜琪峰并不担心,“犯了法的人受到应有惩治,那是罪有应得,这没什么错。”
卧底戏过瘾刺激,内地演员全员港味化
回顾银河印象出品的黑帮电影,多半是被宿命感与轮回意味浓厚的宗教哲学所缠绕,对人性的探究与玩味使得片中角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前一刻这个人还在做着善事,下一秒就干起了丧尽天良的恶行。
孙红雷饰演的禁毒大队长张雷,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意外抓获了古天乐扮演的制毒者蔡添明,不想立马死掉的蔡添明主动提出要与公安合作,配合公安抓捕臭名昭著的大毒枭黎振标。
于是一场卧底行动就此开启,孙红雷乔装打扮成古天乐的同伙“哈哈哥”,一步一步赢得大毒枭黎振标的信任,使对方一直坚信孙红雷就是古天乐的同伙,接近自己只是为了贩毒赚钱,没有其他目的。
剧透到这儿,不能不说的是,孙红雷所饰演的内地公安一角在杜琪峰的镜头下,是带着一股子黑帮气息的。
有一场戏是孙红雷要获取黎振标的信任,证明自己就是“哈哈哥”,不得不满足黎振标提出来的种种苛刻要求,吸食着黎振标递过来的一次又一次毒品,当彻底赢得黎振标信任后,待对方走出房门的那一刻,孙红雷忍不住的开始在屋子里满地打滚——他早已无法抑制吸食毒品后产生出来的幻觉。
客观来讲,孙红雷这场表演还是很到位也很精彩,若换成张家辉、刘青云、吴镇宇、任达华这些杜琪峰惯用的演员来表演,也同样成立。
这种一致性和共通感,更能显现出杜琪峰警匪片中的角色,都代表着一种符号感与特定气质,杜琪峰具备让出演自己作品的演员们都能掌握这种气质的能力,不管这位演员是否第一次与自己合作,不管这位演员说的话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
黄奕、高云翔、李光洁、郭涛、李菁都是《毒战》中出场的内地演员,李菁身穿防弹背心手拿重机枪,在仓库里无表情的扫射着,很有黑帮冷面杀手范儿,这种演技几乎让所有人忘记了他原先是个说相声的;黄奕所扮演的女公安,在配合孙红雷卧底行动时也充满了港式市井江湖气。
《毒战》里,每一位在演戏经验中“各有所长”的内地演员,不论身处正派还是反派,都能让杜琪峰成功塑造为杜氏警匪片才会出现的人物。
主旋律的模式套着银河印象的故事
《毒战》的故事,以一个主旋律的模式开始,以一个主旋律的模式收尾,这里没有香港狭窄拥挤的街道与高低错落的居民楼,也没有恶贯满盈的黑帮组织充当对手,取而代之的是内地宏大、宽广的气场以及内地公安打击犯罪的行动方式。
没错,《毒战》开头的镜头里能感受到浓厚的内地气息,公安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一个卧底公安配合早已全副武装的公安大队,进行抓捕毒贩行动,以一次速战速决的行动带观众进入后续的故事,乍看下有点谍战片的影子。
很快,本片故事的核心人物,古天乐扮演的蔡添明登场,他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让故事走向迅速从单一的动作戏,回归到融合探讨人性的文学性根基上——“对于死刑的探讨”。
有罪的毒贩主动配合公安去抓捕最罪恶滔天的毒枭,目的只是想把自己的死刑改为死缓,公安们相信了这名毒贩,可在最紧要的关头,毒贩最原始的“自由欲”却盖过了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理性,他决定叛变公安。
临近片尾,他将自己被公安控制的消息告诉了同伙,试图冲出公安布下的重重包围,进而引发了整部影片中最为惨烈最具暴力的一场交战,公安以死伤数人的代价,最终成功将这群亡命之徒们给一一制服。
作为一部警匪片,在叙事技巧上,《毒战》的情节点、紧要关头以及转折点都处理的非常得当;论叙事风格,《毒战》的逻辑感与节奏感,是建立在角色们的行动力以及人物间的互动上;叙事的核心,仍旧是银河印象式的故事,黑色的主题,核心人物的苦苦挣扎,寻找最终怎样逃也逃不掉的人生既定轨迹。
枪战爽快,斗智也斗勇
《毒战》的片名里有个“战”字,还有之前重在玩逻辑一步步解开谜团的《寒战》,当人们看到《毒战》这个片名时,其实是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寒战》,但《毒战》并没有《寒战》那么重的野心。
从枪战戏来看,此次杜琪峰并没有按照老习惯,将重火力放在自己最钟爱的寂静黑夜或是无人的商场当中,而是直接放在了大白天的空旷马路上。
枪支、汽车是枪战戏中最主要的元素,开枪声就像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平稳且有序,人物中枪倒地也来的干脆利落,不见血的冷暴力风格,依旧延续着无脑浆爆裂、血液四溅之类的重口味。
除了枪战外,斗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暧昧,一直都是杜氏警匪片中重中之重,所以片中总是会有一个关乎选择的秤砣在来回摇摆,这也十分考验观众的智商。
比如观众们会发现《毒战》里,公安们要抓捕的终极Boss——“黎振标”,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姓名,而是一个犯毒团伙的代号。至于挑起这场“毒战”,并宣誓要“将功补过”的制毒者蔡添明,其最终的叛变是否是一开始就决定好,还是一念之差临时起意,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地方。
在影片结局的处理上,杜琪峰以往的拍摄风格都会偏向开放式结局,不会给出人物明确的命运走向,就像是一次例行的聚会,大家完成任务后便各自散去,工作时大家是能够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结束工作后,大家就会立马进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常态。
《毒战》里,这种标志性的气息被弱化,港片里经典反派——黑帮,也被毒贩团伙所取代,不变的是,杜琪峰对于《毒战》整体风格的精准把握,没有挑战内地的禁忌红线,但依然保有银河印象的“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