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的演艺生涯,起初并非如许多电影明星那样,从电影镜头下开始,而是从话剧舞台起步。1950年9月,他参军后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仅仅一年后,他便调到了东北军区文工团,继续扎根话剧领域。
那个时期,他参与过《李闯王》、《三个战友》这样的经典话剧演出,虽然并非担任主角,但凭借着他那英俊的外表与扎实的演技,早已在观众中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与口碑。王心刚的表演风格,可以说是踏实稳重,但他那种硬朗的气质,总是能深深吸引观众的眼球。
然而,1956年发生的一次意外却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导演广布道尔基来到文工团挑选男主角,为电影《寂静的山林》寻找合适人选。出乎意料的是,导演一眼便看中了王心刚,认为他那阳刚的气质和高挑的身材非常适合饰演冯广发这个角色。
当时,王心刚对电影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排斥。毕竟,话剧才是他的拿手好戏。尽管如此,导演和组织的多次劝说下,他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谁也没想到,这一试成了他电影生涯的开端,之后便不可阻挡地走上了电影的黄金轨道。
王心刚能够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1957年,他参演了《牧人之子》,该片让他在业内初露锋芒。与此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苹和八一厂的领导也注意到了他。凭借其出色的外形和扎实的演技,王心刚顺利转到八一厂。
1958年,他正式加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在电影中的“军人角色黄金时期”。刚到厂时,王心刚接到了一个与他形象不太符合的反派角色——《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姚苇。由于外形阳光正气,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演英雄角色,没想到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反派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将每个细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展现了他的实力。
这之后,王心刚开始获得越来越多正面角色的机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除了与导演、演员搭档之间的默契,他还与八一厂的几位大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例如田华、张良、王润身等人。早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时期,他们便已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彼此间的深厚感情也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王心刚与他们共同演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像《秘密图纸》、《哥俩好》以及《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观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展现了他们话剧舞台上积累的默契。
除了表演,王心刚还藏着一项鲜为人知的技能——配音。20世纪60年代,他为多个外国译制片配过音,其中包括《火》、《巴顿将军》、《山本五十六》和《侠盗罗宾汉》等经典作品。虽然这些电影大多是在部队内部放映,未曾公开放映过,但王心刚那磁性十足的嗓音却深深吸引了听众,特别是他为军人角色配音时,那种坚定、正气的声音,十分具有代入感。
尽管王心刚为许多外国片配过音,但由于这些作品流传较少,因此许多观众未曾意识到他在这方面的才华。王心刚还拥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弟弟——王心玉,他也是一名演员,曾担任辽宁抚顺话剧团的团长,演过电影《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副官路希以及电视剧《新星》中的高良杰。两兄弟虽然同为演员,但彼此低调,从不借对方的名气炒作。
1965年,王心刚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刘思扬。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随剧组前往重庆的渣滓洞亲身体验生活,并深入研究刘思扬的背景,力求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几场戏,包括“被捕”、“假释”和“狱中斗争”等,王心刚都演绎得极为到位。可惜,最终这部电影被改编成了单本剧,刘思扬的戏份几乎被删减殆尽,仅留下了几秒钟的镜头,这让王心刚以及影迷都感到十分遗憾。
1962年,年仅30出头的王心刚便入选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1982年,他凭借电影《知音》获得了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肯定。
王心刚的演艺生涯跨越了多个角色,他不仅塑造了多个军人形象,还成功挑战了渔民(《南海长城》)、科学家(《绿海天涯》)以及书生(《伤逝》)等多样角色,展现了极其广泛的戏路。晚年,王心刚逐渐淡出了银幕,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如今,91岁的他依旧身体健康,与老伴享受着宁静的晚年时光。尽管他已不再活跃在荧幕上,但他的名字依然深深扎根在影迷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