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潜伏》这部剧,确切的说,是孙红雷所饰演的余则成彻底改变了我对特工人员的看法。
我对于特工人员的stereotype是那种极其机敏,干练,反应迅速类型的。所以,当我看到前几集余则成的表现时,不禁大失所望。与心中的形象相距也太远了。
说话唯唯诺诺,常常傻笑,从不得罪人,对谁都充老好人,而且脑子像是不灵光似的,说话总是慢半拍,还眨巴着眼。
要是让性子急的人来看,真不明白事情都火烧火燎了,他怎么还能优哉游哉的,稳住阵脚?
这些天看巴金的《寒夜》,感觉他和主人公汪文宣在表面上看来是一样的,胆小怕事的小公务员之辈。
渐渐的,我才发现,还真是不能够妄下断言。余则成绝对是个人物,而且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特工人员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他不仅不欠缺,而且堪称一流。
比如说,他过目不忘,密电内容,他草草翻一遍,便已将关键信息刻入脑海。
比如说,他心思缜密,为了除掉汉奸,他精确记录了每天他从事各项活动的起止时刻,为最后的刺杀作了万无一失的准备。
比如说,他聪颖异常,在几次即将暴露的情况下,他都能仔细推敲琢磨后找到翻盘的点,最终实现惊天大逆转,而且做得滴水不漏。
比如说,他胆大心细,很多任务都是他单独一人,深入敌穴,孤军奋战。
尤其对绝密文件拍照的那一段,完全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间谍老手。
所以,我才慢慢体会到,先前所嫌弃的余则成的那些所谓“缺点”不过是他的伪装,是他保护自己,掩盖自己真实身份的护身符。
这种“若愚”的表象隐含着的是他“大智”的内在。
他所面临的诸多对手,有老奸巨猾的站长吴敬中,有两任行动队队长,始终对他充满怀疑的马奎和李涯,有总弄不清肚子里捣着什么鬼的情报处处长陆桥山,有表面爱财如命实则相当危险的中统特务谢若林。
甚至连对他充满爱恋的晚秋,对地下工作没有任何经验的翠平有时都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显现得比较锋芒毕露,比较想显摆自己的才干和胆识,自然就会成为众多双眼睛关注的焦点,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马奎,李涯和谢若林不就是这样被余则成一步一步地除掉了吗?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反而成为了一种制胜之道。这一点,连对余则成最知根知底的站长都被蒙在了鼓里。
我记得最后一集,余则成在开往台湾的飞机上还在向站长表示希望能够留下来执行国民党政府的潜伏计划——“黄雀”行动。站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这个人,就是心高,但下手不狠,不适合潜伏行动。”
站长的这句话真是给他自己一个极大的讽刺。他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一位潜伏了这么长时间的中共特工。
而且,他所谓的“下手不狠”的人实则是让马奎,李涯,陆桥山,谢若林,包括叛徒袁佩林死于非命的“幕后策划者”,这潜伏,可真是做到家了。
有人说这部谍战片其实也可被拿来作为一部商战片,或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教学片。
我有些不敢苟同,毕竟那是敌我关系,这是人民内部关系,怎可相提并论?
再说,人心险恶未必竟至片中的地步。要知道,那个年代,双方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
用来教学现在,导向问题是否需要商榷?不过,无论怎么说,有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吸取,不要贪图表面的争强好胜,要学会沉淀,要学会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余则成,大智若愚的典型。
表面的反应迟钝,潜在的迅速推理;
表面的八面玲珑,潜在的洞若观火;
表面的胸无城府,潜在的借刀除恶。
佩服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