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央视一套首播了两集电视剧《浴血荣光》。这部剧由陈力担纲编剧兼导演,讲述了1927年至1935年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历史。历史上的“浴血荣光”毋庸置疑,但从电视剧制作角度来看,陈力的新作问题不少,且远不止以下这些:焦躁的配乐、混乱的剧情以及极具朗诵感的台词。
先说说陈力导演的老毛病——焦躁的配乐。这一毛病早在他的电影《守岛人》中就非常明显了,这次《浴血荣光》里更是加剧。几乎每个画面都配上了高亢激昂或者悲壮的音乐,好像没有这些音乐,情感就无法传递似的。实际上,陈力似乎一直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平凡且默默奉献的故事,总是用过于激烈的配乐轰炸观众的耳膜。在影视创作中,过分依赖配乐,往往意味着故事本身不够有力。真正强大的剧本,是不需要靠音乐来撑场面的。配乐应该是点缀,而不是主菜,主菜不给力,才只能靠音乐撑场。
《浴血荣光》开头几乎每场戏都在放音乐,且音量始终亢奋不断。这种做法在电视剧制作中非常危险,因为配乐本是为了烘托情绪,结果反而让观众情绪被“代劳”了。观众根本无法产生自己的感受,只觉得音乐在焦躁地催促,导演想震撼我,但我偏不买账。说白了,导演自己先把情绪“用完”了,观众哪里还有空间感受?
真正懂行的剧作,无论是配乐、台词,还是剧情节奏,都懂得给观众留白。留白就是给观众情绪发芽的土壤。剧情、画面、对白都是培养观众情感的温床,最终目标是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若不留白,观众只能觉得闹腾和焦躁,情绪没法自然生长。
再说剧情的混乱,也是陈力导演的一贯毛病。很多他的作品都缺乏清晰的叙事逻辑,专注于感动,却忽视了故事的条理性。《浴血荣光》同样如此。剧情东拼西凑,像是声音版的PPT。举个例子,第一集里,我们试着理一条线:男配去找男主,男主在演讲,结束后两人商讨对策、写条子安排同志转移。男主忽然去了大城市,和另一男配在船上聊了会儿天,又回来了,之后跟男配、妻子聊聊天。场景跳跃毫无连贯,逻辑松散,像是在翻页,毫无节奏感。
一部及格的剧本,应当让桥段之间有合理的逻辑连接,前后呼应,让观众看完一幕能预想下一幕。用这个标准看《浴血荣光》,你根本猜不到下一个桥段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叙事混乱,主线模糊不清,故事杂乱无章,编剧自己都搞不清讲啥,观众看着头大。
最后,朗诵腔的对白也是陈力的老问题。什么是朗诵腔?就是台词像背诵历史教科书,而非自然交流。《浴血荣光》开头大量用对白硬塞历史知识,显得机械呆板,像在放AI转码的历史视频。夫妻之间的对话也充满朗诵味,完全不像真情实感。大概陈力还是死守样板戏套路,缺乏“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历史”的表达技巧。这种落伍的创作方法,导致剧中角色千篇一律,缺乏鲜活感,整个剧集品质因此大打折扣。
看了酷云实时收视率走势,开播时有1.5843%的峰值,但随后一路下滑,到第一集结束时降到1.3265%。这个趋势显然不是优质剧的表现。总结一句,这段革命历史本该是“浴血荣光”,但这部剧自身问题重重,质量不佳,后续收视恐怕难有起色。(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