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寅
在过去三十年间的香港电影圈,导演陈果的作品一直呈现出颇具争议的两极评价。他的严肃艺术电影如《香港制造》《榴莲飘飘》《细路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好评;然而,他的商业类型片作品例如《谋杀似水年华》《灿烂这一刻》和《九龙不败》则难称成功,不仅口碑平平,商业上也陷入了失败的泥潭。
2004年,陈果拍摄的《饺子》原本只是拼盘电影《三更2》中的一个短片章节,但他后来将其扩展成独立长片,标志着这位多年来专注于独立艺术电影的导演,首次尝试转向类型片领域。影片以惊悚恐怖为外壳(在香港被划分为三级电影),但内核依旧保留了陈果惯用的隐喻手法,延续了他在《香港制造》等作品中的表达风格。
时至今日,回头细细品味《饺子》,我们会发现它那大胆离经叛道的构思、缓慢沉稳的叙事节奏,以及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主题深意,使其成为陈果作品中结构最为精致、主旨最为完整的一部,同时也成为香港惊悚电影史上极具个性、别具一格的稀有之作。
---
一
粤式早茶中,虾饺和灌汤饺是常见的点心,但陈果在《饺子》中别出心裁地将它们塑造成一种来自富裕阶层之外的神秘陌生食物。饺子的核心馅料竟是“人类胚胎”,这是影片中最震撼的秘密,但影片中对制作过程的细节描绘——和面、擀皮、配料、拌馅——却反映出这座南粤小岛上富豪阶层对这类“食物”的陌生和疏离。
剧中,曾经红极一时却因容颜衰老而被逐渐边缘化的过气女演员李太,带着重获青春的渴望,敲开了神秘外乡女子媚姨的铁门。媚姨为她准备了一顿极为诡异的人肉饺子宴。尽管饺子的味道影片未明确交代,但从李太难以下咽、干呕作呕的表情,我们不难感受到那种令人作呕的恐惧与挣扎。
李太咬紧牙关将饺子吞下,完全是因为这传说中能唤回青春容颜的神奇功效,以及她对重获鲜活美丽外表的渴望与执念。她的焦虑绝非空穴来风:丈夫李先生性情旺盛,四处寻花问柳(有趣的是,他增强“能力”的食材也与胚胎有关,不过是鸡胚胎“毛鸡蛋”而已)。这种婚姻中的威胁和危机感,使得李太对失去青春的恐惧日益加剧,害怕自己被更年轻的美貌女子取代,内心的寒意与不安愈发强烈。
正是在这对青春的极度渴求驱使下,表面文弱的李太逐渐被媚姨诱惑,慢慢习惯甚至迷恋上那鲜嫩的人肉味道,并急切地索求“极品”饺子。影片中一名无辜的学生少女成了她们捕猎的目标。李太一方面压抑着对鲜血淋漓和食人行为的恐惧与罪恶感,另一方面又沉醉于“脱胎换骨”般的青春重生幻想。正是这份痴迷,使得“饺子”成为她无法割舍的灵丹妙药。
李先生也因妻子的焕然一新重燃了激情,夫妻之间重新缔结了如胶似漆的“第二春”亲密关系。李太对“饺子”的依赖愈发坚定,尽管她身上逐渐弥漫出无法掩盖的血腥味道,不断提醒她这所谓“返老还童”背后隐藏的惨痛代价,她却已无法自拔,越陷越深。最终,她主动出击,甚至不惜买下丈夫与情妇所生的私生胚胎。在镜前举起切肉刀的那一刻,她脸上露出的是彻底释然且决然的微笑。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执行者,她完成了一场灵魂层面的质变。
---
二
2000年代初,香港政府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规划建设高科技数码工业园。某地产巨头的公子凭借十几份全球IT产业巨头的合作意向书,低价承包了港岛上一块超过20公顷的土地,声称要打造香港的硅谷。然而几年过去,原本规划的高科技项目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近3000套奢华海景公寓。这位公子靠楼盘销售赚得数百亿,然而香港的经济转型却因此错失了宝贵机遇,依旧陷于“卖楼花炒地皮”的循环中。地产价格飙升至天价,而普通市民的未来机遇却被当作赌注,沦为富豪们牟利的筹码,难怪本地媒体时常发出“血肉被吸干”的哀叹。
自《香港制造》起,陈果的诸多作品便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色彩,擅长通过细微的社会细节隐喻宏大社会结构。《饺子》堪称他“借喻体”电影的巅峰之作:影片中的隐喻符号被极大简化,甚至近乎消失,普通观众或许只当它是一部口味浓重的惊悚恐怖片欣赏,但结合香港半个世纪以来大资产阶级,特别是地产大亨的兴衰史,我们不难读出影片核心人物李太内心欲望的写照——为了保持青春与光彩,这些人只能不断从社会底层普通民众身上榨取“养分”。
起初他们或许犹豫踌躇,但内心的需求却无法抑制:一旦停止“吸食”,他们便会显得憔悴虚弱,活力尽失。维持光鲜亮丽的唯一途径就是持续“吸血”和“食肉”,而唯一“食材”便是社会最底层人的“肌体”。为什么不选择健康正道?影片给予的答案明晰:就如李太没有去锻炼而选择速效的食人饺子,媚姨曾言“事半功倍”。一旦习惯了这种注射式的“保养”,便如同毒瘾患者面对白粉般,永远难以戒断。
---
三
《饺子》不仅是一部主题深刻的电影,也是一部节奏克制、张弛有度的类型作品。与多数香港电影激烈张扬的表现风格截然不同,陈果刻意放缓叙事节奏,让摄影师杜可风的镜头得以沉静,利用近距离的固定短焦浅景深特写,细致描绘李太与媚姨截然不同的身体语言与心理状态:一个内心矛盾、负罪但被欲望驱使,决心不惜冲破伦理底线保持青春的女人;另一个则以妩媚鲜亮的姿态作为引诱榜样,巧妙诱导李太踏入食人保鲜的不归路。
影片画面中,大量鲜艳色彩反复出现:媚姨家中墙壁的浓绿,李太手提包的艳红,她身穿套装的花纹色彩,甚至李先生刻意染成雪白的发色,这些色彩交相辉映,使得媚姨厨房里鲜嫩的人类胚胎也显得合情合理,融入这恐怖梦幻的氛围。
在李太、李先生、媚姨的感知中,这种“人体保鲜”的仪式嵌入他们的身体、思想、精神与情感,成为不可分割的存在。对“返老还童”的期待,仿佛自然成理,不容抗拒。
作为出身大陆的导演,陈果对音乐的运用尤为巧妙:当李太初次品尝饺子时,媚姨的《洪湖水浪打浪》唱腔在耳边轻轻回荡,柔和且包裹感极强的音效将她引入如梦似幻的冥想之境,仿佛所有的负罪与压力在醉意中渐渐消融,迎接她的是无言的释然和梦想成真的喜悦。那一刻,“醉生梦死”的意境在视听结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四
自《饺子》之后,陈果再未以如此耐心和精准的节奏驾驭一部作品。尽管十余年后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和《三夫》仍保持了他寓意深长但不明确揭示的风格,各自展现形式上的个性,但那种舒缓且相得益彰的节奏感与重口味惊悚题材的完美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只出现过这一次。
《饺子》成为陈果由严肃写实向形式感强烈的类型片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他电影语言的一次大胆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