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周星驰在电影《少年足球》中那句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不仅激励了无数人,也点燃了那个时代对足球未来的无限期待。时隔24年,当中国男足陷入低谷、女足逐渐崛起之际,周星驰携带一部既承载着当年精神延续,又致敬“中国女足”的新作《女足》重返影坛。
然而,这次尽管口号声势浩大,掀开电影的“锅盖”一看,却发现周星驰的大锅里只剩下情怀与流量的杂烩拼盘。
为何说《女足》已经沦为情怀的载体?从主演阵容即可窥见端倪。电影主角由张小斐担纲,配角则是迪丽热巴,男一号是张艺兴,女配还有赵丽娜、艾米、张天一以及“星女郎”出身的徐娇……(数据来源豆瓣)。表面上看这阵容似乎光鲜亮丽,但一旦对比过去周星驰作品的用人标准,这样的选角不过是按流量和人气排序,缺少对演技和角色契合度的严苛考量。
张小斐凭借《你好,李焕英》一跃成为当红炸子鸡,理所当然获得第一主演地位。迪丽热巴流量十足,却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代表作,排在第二梯队。张艺兴的加入则更像是一种商业策略。撇开“周星驰执导”和“少林足球精神续作”的标签,仅从演员阵容和整体玩法来看,《女足》不过是一道“顶流菜单”,借助人气明星堆砌而成。
在这一阵容之外,还硬塞进了韩国影帝宋康昊,这本应是镀金添彩的举措。然而,若去除“星爷出品”的光环,宋康昊的加入更像是导演的“小心机”——近年来,韩国体育领域频频爆出“吹黑哨”丑闻,电影中宋康昊饰演裁判,若剧情真涉及“黑哨”,无疑是在借用现实炒作话题,制造舆论热点。
如此操作让人不禁怀疑周星驰的创作力是否已经枯竭。这并非简单的批评,而是基于事实的感叹。以往周星驰是创意梗的天才,如今却沦为靠玩梗维持话题度的人,这不仅是才华的衰退,更是风格的堕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康昊饰演裁判本身就是“玩梗”的明显信号。)
除了流量至上的选角和千篇一律的人设模版,周星驰的《女足》还面临一个敏感的社会议题——女权。将焦点放在女足,明显是想借助“女性自强”这一社会热潮吸引关注。周星驰也公开承认,影片旨在为“女性主义”正名。然而,无论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还是带有虚伪色彩的“精致女性主义”,普通导演偶尔借用此类主题尚可理解,但作为拥有“百年周星驰”品牌光环的导演,选择通过流量、玩梗甚至明确站队某种意识形态,已经是彻底失败的信号。
再谈影片的投入。据坊间传闻,《女足》总投资高达3.8亿元,周星驰也屡次强调其中42%的经费用于特效制作。回想当年《少林足球》凭借卓越特效和创新剧情大获成功,周星驰对特效的重视无可厚非。但《女足》的剧情讲述峨眉队队长在师兄徐风的鼓励下,将功夫融入足球,带领球队征战亚洲杯,经历合作与纷争,最终团结夺冠。听起来似曾相识,不正是当年《少林足球》的翻版吗?唯一变化只是将主角换成女性,顺应时下“女性力量”热潮进行了一番“投机”。
这种选角策略、剧情走向以及人物设定,都让《女足》难以匹配“星爷出品”的期待。周星驰反复强调特效的投资,更显得电影本身缺乏灵魂和新意。正如刘德华所言,他无法理解为何一部电影需要耗费数亿元。以当前市场反应来看,一部大肆宣称高投入的电影,往往面临扑街的风险,品质常难令人满意。
而《女足》似乎无处不在雷区,令人为周星驰的未来担忧。难道他会步成龙的后尘,成为只剩名气却失去创造力的“翻版”吗?《女足》上映后,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