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绝佳素材,这不仅仅因为它原作者本身是电影剧本编写出身,也因为它本身的剧情结构就像电影脚本一样,充满了动作性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事实上,这本小说就是作者写下的第一部作品,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影视化命运。
如果说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版本,肯定是1972年上映的电影。今天看来,这部电影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打动无数观众呢?除了因为它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气质,更因为这种情感基调与苏联电影普遍的慢节奏特质有着极大的契合。电影深刻刻画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时刻为他们在战场上的生死存亡而揪心。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恰恰是这部影片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原因。因为只有人物命运真正触动到观众内心的柔软部分,才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电影。
2006年,中国也曾尝试改编这部经典,拍摄了19集的电视剧版本,演员全是俄罗斯人,并且专门搭建了完整的俄罗斯村庄场景。但很可惜,这部剧在俄罗斯观众的眼中并不算成功。
在俄罗斯播放时,这部电视剧被删减成了12集,并且用俄语重新配音。俄罗斯观众的评价不太好,他们认为:“中国版某些片段还不错,甚至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些完全照搬1972年苏联版的部分。但一旦加入原创内容,质量立刻直线下降:角色台词显得幼稚,情节逻辑漏洞百出,史实错误频繁出现,这些问题在苏联版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改编外国影视作品时的先天缺陷。此前,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改编中,就暴露了中国编剧对西方文化的陌生,最终只能凭空想象那些异国的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剧本由梁晓声编写,尽管成片里并未采纳,但剧本中甚至按照中国伤痕文学的模式,设计了冬妮娅“蹲牛棚”的情节。乌克兰的合作者完全否定了这一设定,最终剧本由乌克兰编剧重新编写,才勉强让这部剧有了点真实感。
2015年,俄罗斯又重新拍摄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然而,俄罗斯观众对这部翻拍片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虽然电影在细节上精心雕琢,但却缺乏打动灵魂的人性悲剧,最终呈现的只是披着德军制服的华丽枪战。
其中,电影还保留了不少令现代观众摸不着头脑的桥段。比如,女兵们在战场上开会批判怯懦的战友,虽然苏联观众能明白这是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但现代观众只会觉得这是军士长在管教一些碎嘴的女人。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
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也是致命的。虽然通过闪回交代了每个女兵的过去,但观众始终无法与他们产生共情。编剧甚至大刀阔斧地改动了角色背景:孤儿嘉丽娅变成了大清洗的受害者之女,索尼娅·古尔维奇被改成了反体制知识分子。这种改编显然是为了强化“即使祖国辜负了你,也要誓死捍卫”的情感,但结果却让这份“爱国”变成了空洞的口号。
这部新版本虽然在制作上有着现代感,俄罗斯电影人在大制作领域的技术水平也不可小觑,但若年轻观众仅能从动作场面中找到看点,那么我得告诉导演,这根本无法让他们爱上这个经典故事。
然而,这部翻拍版并没有亵渎影史经典或污损文学原著,导演甚至缺乏这样的胆量。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过是一部空洞的电影,令人无法产生任何共情——这是战争片中最糟糕的表现。
说到印度,也有一部翻拍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名为《Peranmai》,它于2009年上映,讲述的是一群印度女性军校学员的故事。电影剧情中,杜鲁万是一名女兵教官,面对着来自上级的种姓歧视和女学员们的刁难,他带领女孩们进行一场危险的军事行动。这部电影将原作的核心精神通过印度社会的背景进行重新诠释。
印度版的故事对比起俄罗斯和中国版本,显得更加富有地域特色。杜鲁万带领女孩们面对外敌入侵和自身内耗的双重压力,在荒野中展开生死搏斗。每个角色的成长与牺牲,都是对“勇气”和“无畏”的一次次考验。虽然它在一些细节上与原作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核。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初写于1969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而后来的改编版本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和主题。这也正如历史本身——它是一朵鲜花,任由后人打扮。每个改编者在接触这部作品时,都会在其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审美和艺术追求。
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改编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牺牲与命运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