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和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涵盖了舞蹈、演唱、表演等多个领域。比如《这就是街舞》和《我是歌手》等节目,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表演者,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讨论。
在这些节目中,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专业”内容,制作方通常会邀请一些评委,利用他们的点评来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节目背后的艺术层面。然而,有时评委的点评并不总能如预期般受到欢迎,甚至有时候会发生“翻车”事件——特别是在某些时刻,评委会因为自身观点或做法而被选手或观众公开反驳。演员郝蕾在某档节目中的遭遇,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实际上,评委被反驳的情况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观众或选手的看法存在分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某些评委的专业能力未必能得到普遍认可。作为评委,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拿歌唱类节目举例,担任评委的人通常都需要具备自己的代表作品以及显著的市场成绩。就像在《中国好声音》中担任评委的那些大牌歌手,周杰伦、汪峰等,他们都有极高的音乐成就,观众对他们的认同也非常自然。然而,近年来一些综艺节目选择的评委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出现了“跨界”评委的情况,让人不禁质疑这些评委是否真有足够的专业性。
例如在《让我来唱》中,评委之一的演员郝蕾就引发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演员,郝蕾是否有资格作为音乐类节目的评委,成为了许多观众讨论的焦点。节目播出后,郝蕾的评委身份很快就遭到了观众的嘲笑,有网友甚至调侃她应该给选手“做示范”。这一切让人不禁想知道,郝蕾对于这些批评有何感受。
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郝蕾不仅没有低调应对,反而在节目中与乐评人水木年华发生了公开争执,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节目中,选手陈果的表现获得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觉得她唱得不够好,但也有人认为她表现得相当出色。此时,作为评委的郝蕾给予了陈果很高的评价,令很多观众重新审视她的表演,成为了陈果的“意外支持者。
然而,郝蕾的评价并不被所有人认同。水木年华,这个很多人并不熟悉的组合(其中李健为创始成员之一),在舞台上针锋相对地质疑郝蕾的评价,并强调:“在专业的音乐综艺舞台上,应该用音乐的眼光来评判,而不是表演的角度。”对此,郝蕾毫不示弱地回击道:“舞台表演难道不用表演吗?”这一番对话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成为节目中的一个亮点。
开始时,许多观众指责郝蕾为了出名,什么节目都敢上,认为她已经“飘了”。特别是她曾经在其他综艺节目中表示:“我们这一行一点门槛都没有吗?”这番话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感,大家纷纷觉得她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显得有些不负责任。然而,随着更多事实的曝光,观众对郝蕾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郝蕾的演技和专业背景无可挑剔,曾凭借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并且还是温哥华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凭这些成就,她完全有资格担任综艺节目的评委。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她是否具备足够的音乐专业能力,来担任音乐类节目的评委。节目的主办方选择她,或许不仅仅是看中她的演技,而是希望她能从“表演”的角度为选手提供独到的见解。
事实上,舞台表演并非仅仅是指舞蹈或唱歌的技术,还包括演绎、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一个歌手能打动人心,往往不仅仅依赖于唱功,还有个人的舞台表现力。歌手的表演能力能够直接影响歌曲的感染力,这也是郝蕾在点评陈果时的一个核心观点。她认为,陈果的表现力非常出色,而这恰恰是许多歌手所缺乏的。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某些乐评人的点评中,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比如,香奈儿的表演因“落地感不足”而被批评,但白皓睿的表现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于表演力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其专业能力的质疑。这种双标现象激起了郝蕾的强烈不满,她直接表示,乐评人对选手的评价存在不公平之处,而陈果的舞台表现力值得更多的肯定。
此外,尽管郝蕾是一位演员,但她的音乐才能并非毫无根据。她不仅推出过自己的单曲,还在话剧演出中多次担任歌唱角色,曾被誉为“最会唱歌的女演员”。与之相比,水木年华虽然有一定的音乐背景,但自出道以来发展一直较为平淡,且频繁退出多个综艺节目。考虑到这些,郝蕾是否更加“专业”也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
这场评审争论,无论结果如何,都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舞台表现:是纯粹的歌唱技巧,还是更为丰富的演绎与表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