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节目即将迎来最后一集,观众已经陪伴它走过了十期,过程中虽然磕磕绊绊,却也始终没有放弃。然而,在接近收官的时刻,谁能想到,它竟然把最后的一点体面都彻底丢掉了。
热搜榜上异常火爆,弹幕热烈讨论,甚至连官方微博底下,几乎没有一个“好看”的评论,大家都在问:到底是比歌,还是在玩弄观众的情绪?
说白了,现在的节目节奏就是这样:唱得好不好已经不再重要,制造话题才是关键。是不是专业歌手不再是焦点,能否成为舆论的中心,才决定了你的存在感。
这么说,节目还是有点看头,但说实话,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厚道。
GAI的淘汰简直成了最大冤屈,大家纷纷认为“他唱得那么好,怎么可能被淘汰?”他在《故湘,风》中的演绎情感充沛,嗓音稳健,队伍里的大半成员也都支持他,现场票数更是排名第四。结果呢?云端投票仅有4.65%,直接被淘汰。
如果是个新人还好,但GAI从第一期开始,一直兢兢业业,从不做作,不摆弄舞台,结果在最后一轮竟然被突然放弃,节目组居然说“没有背后操作”,这话根本没人信。
他自己倒是挺淡定的,发了条微博说自己已经订好了放假机票,决定不返场。这话听起来冷静,但其实不无讽刺。不是伤感,而是心凉——他早就看透了自己不过是节目剧本中的一张卡片。节目组还在那装模作样地转发说“等你回来炸场”,这一刻,坦白讲,真的有点尴尬。
这一期,舆论第二热的,是单依纯。她演绎的《开始懂了》,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大跌眼镜,但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算得上是稳定发挥。然而她现场票数倒数第二,说实话,这个位置有点低了。
但是,她的云端投票却是第一,这立即引发了争议:是不是节目组在偏袒她?是不是每次都在“保她”?
其实,回顾整个赛季,你会发现她确实挺不容易的。她唱功不错,选歌也有心思,每一次都在尝试风格上的变化,可无论她唱得好还是不好,都逃不过被人质疑的命运。唱得好就说她背后有人,唱得一般又说她占了名额。她的最大问题是,她太“稳定”,没有爆炸性反应,也没有翻车,这种“中庸”的表现,反而成了她最大的负担。
某种意义上,她成了这个节目的“流量试纸”。只要节目组想制造点话题,往往就把她推上台,然后等着网络上的争议和讨论。
林志炫回归时,一首《太难唱了》,音准完美,技术超群,声音干净,节奏精准,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唱法。
但看完他的表演,我并没有起鸡皮疙瘩,反而有些疲惫。不是说他唱得不好,而是太过“工整”了,像是在做一场考试,像是展示技巧,而不是传递情感。
你可以说观众“欣赏不来”,但也不能否认,现在这个节目的氛围,早已不再是为了“欣赏”而存在。它更像是一场抓耳光、撕扯情绪、刺激观众反应的表演。
林志炫的歌声,并没有给节目加温,反倒让整个氛围变得冷淡。冷得让人不敢再靠近。
说到这季最让人费解的选手,那必然是Alexia。
两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她真的有两次稳拿前三的表现吗?
她的失误,为什么总能被“宽容”?
前一场,她的高音破音;这一场,她情绪失控走音,结果观众投票时,她居然又是第二。
并不是观众不能接受外国选手,而是大家都在疑惑:为什么她的失误可以被理解,而其他选手的稳定发挥却被无视?
每当她高排名时,评论区总是一片炸锅。节目组难道真不在乎这些质疑?我不相信。我更倾向于,他们正是希望看到这种效果。越是争议,越能引发热议,越能形成裂缝,越容易“传播”。
节目组故意吊足观众胃口,宣称最终揭晓时会有“大咖”,何炅更是在舞台上铺垫得相当隆重。
结果走出来的是胡海泉。
并不是说他不好,他曾有过作品,拥有过流量,资历也不差。但节目组如此铺垫后,观众不禁产生疑问:“这也能叫‘炸场’?”
你不能给观众设下高期望,然后再喂他们一口平淡。这样的反差让观众从“哇”变成了“哦”。
这种失落感,不是艺人的错,而是节目组的责任。
如果你回顾一下这季《歌手2025》,你会发现,唱得最好的人,反而先走;话题最多的人,却留得最长;唱功最稳定的,遭遇最多质疑;出错最多的,却得到了最多宽容。
那这节目到底在比什么?
是比舞台吗?显然不是。
是比情绪吗?完全正确。
你能否在唱完歌后引发网友争议?你能否在投票结果出来后,闹上热搜?
如果能,那你就晋级;如果不能,那你就下线。
这不再是比赛,更像是一场“制造舆论话题”的演练。
虽然我承认这节目还是有看的价值,但我已经不再相信它还能叫《歌手》。
你问我还会继续看吗?我看,但已经不再相信了。
真心喜欢音乐的观众,值得一个不玩心眼的舞台。然而现在的《歌手2025》,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把观众当韭菜,还说自己是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