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聚焦司法系统内部的“打伞破网”行动,以检察侦查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司法反腐的复杂面貌。然而,剧终时万海的冤屈未得平反、重要角色仓促退出舞台、反派量刑轻微等争议情节,引发观众普遍不满,直言“烂尾”。如果重新构思结局,需从逻辑严密、情感共鸣与价值升华三个层面着手,才能回应观众对“正义必胜”的朴素期待。
首先,结局必须构筑起严谨的逻辑闭环,使反派的法律制裁无懈可击。原剧中,孙飞作为幕后黑手只被判无期徒刑,帮凶姜红军获刑十六年,护士“补刀”仅服刑十二年,显得与他们罪行的严重性极不相称。若重写结局,可以借鉴《人民的名义》对大小贪官同罪的处理思路:孙飞不仅作为黑恶势力核心保护伞,应被加重罪名,比如“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最终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姜红军作为司法系统的“内鬼”,利用职权伪造证据、通风报信,应依法追究“徇私枉法罪”与“帮助毁灭证据罪”,刑期应提升至二十年以上;而护士若具备故意杀人主观故意,理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更重要的是补全关键证据链。剧中洪亮冒死获得的关键证据未被充分展示,若在结局加入庭审质证环节,如恢复被删除的监控录像、凶器DNA比对及证人现场指认等细节,能够真实展现“零口供定罪”的司法严谨,消除“反派因内讧落网”的突兀感。
其次,情感共鸣是让故事更具冲击力的关键。万海之死是全剧最大的情感节点,他身为被诬陷的黑道大哥,展现出为儿挡刀的父爱与面对检察官时那句“我确实打过人,但没杀过人”的真诚辩白。若重写结局,可以设计两种方案:
方案一为沉冤得雪。洪亮团队在复查案卷时发现了关键物证——案发现场遗落的玉佩,其上的血迹和真凶指纹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万海当庭获释,与儿子深情相拥。检察官们目送其远去,感叹“法律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方案二则是悲壮牺牲。若坚持万海死去,可借鉴《沉默的真相》中江阳的命运:万海为保护关键证人遭灭口,但临终用血书写下“万氏集团账本藏于祖坟”的线索。洪亮团队据此挖掘出能够击垮整个保护伞集团的铁证,使万海的死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剑。
最后,结局应实现价值的升华,深化法治信仰。原结局中兰景茗仅“留党察看一年”,轻描淡写,削弱了反腐“刮骨疗毒”的力度。若重写,可借鉴《巡回检察组》中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呈现:当洪亮拿出亲子鉴定报告质问兰景茗时,她应有一段真情独白,坦言“三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却是儿子亲手为我戴上手铐……”随后主动交出隐藏的涉黑账本,并当庭表示“愿用余生赎罪”。这种反映人性挣扎与制度约束的复杂结局,既体现反腐斗争的艰难,也传递“法律面前无特权”的法治精神。
此外,剧情可增加检察官群体的成长轨迹。例如郑雅萍从“就案办案”转变为“推动司法改革”,结尾发起“检察侦查制度化”倡议;李人骏则从“明哲保身”到“主动投案”,用自首体现“自救者天救”。当镜头最后定格在洪亮带领新晋检察官宣誓的场景时,观众便能感受到法治精神的薪火相传。
综上,观众所渴望的从非完美结局,而是真诚且具备现实质感的叙事。《以法之名》的争议,实质是观众对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标准要求。他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戏剧化的“善恶有报”,而是对司法改革艰难现实的真实呈现——既表现检察官破重重阻力查案的艰辛,也直面“保护伞层级越高,取证越难”的残酷。或许,留有遗憾但满怀希望的结局,才是最贴近人民群众期待的,真正让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