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喧嚣的时代,百态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波澜。它凭借短小精悍的篇幅和便于传播的特点,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然在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那种肆意编排、荒诞不经的“神剧”,时常让人觉得似乎将历史的尘土与现实的汗水,一并抛在了脑后。
记得那一天,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管理提示》,其中专门提及微短剧这一新兴业态。它们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听体验,充满了生命力与影响力。但与此同时,某些涉及抗战题材的微短剧,竟然仍然充斥着诸如“手撕鬼子”之类的荒诞剧目,让人不得不对这种文化现象发出疑问。尤其是广电提到,这些剧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极为不利,似乎更像是在用无聊的恶搞来嘲笑历史的沉痛。
更让人咂舌的,是剧中的一些情节设定,简直让人不知所措。那些把现代科技与抗战历史混搭的情节,简直可以说是“瞠目结舌”。比如,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一位扛着激光测距的反坦克火箭筒的英雄,似乎这一切历史的沧桑都能被轻而易举地抹去。更有甚者,出现了“带着手机回到1944”的情节,主人公竟然能够通过手机查看日本投降的画面,借此获得女主的信任。试想,那些在抗战期间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英雄们,怎能承受这般戏谑?
且不说那些“裤裆藏雷”“飞檐走壁”的荒唐情节,就连那些所谓的“神器”,也常常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在侮辱历史。什么机关枪射速如绣花针,什么用手雷打下来日本飞机,这些想象力充斥的情节是否真能带给我们一种应有的警醒?从中反映的,更多的是一种无知的嘲笑,而非对历史的尊重。
更有甚者,那些“超人化”的剧情让人不禁想笑。村民靠弹弓击退日军,童子军竟能缴械正规军,中枪者死而复生……这些“神奇”的情节,令抗战历史变得可笑至极。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作品对日本士兵的刻画简直荒谬至极,将他们塑造成毫无智力、如同布娃娃一般的傀儡。试问,难道我们要用这种方式来回顾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吗?
不止如此,许多神剧的核心,还在于极度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主角们并非为国捐躯,而是为了个人恩怨、复仇情结而奋力拼搏。抗日的烈士们,他们的牺牲与奋战,似乎变成了一场个人情感的宣泄。举个例子,男主角心心念念着心爱的姑娘,而抗日的任务对于他来说,似乎只是为了赢回她的芳心。这种偏离历史轨迹的创作,实在是难以服人。
为何这些神剧会层出不穷?恐怕真相令许多人不愿面对。市场的需求无疑是其根源所在。观众的胃口早已被低级的娱乐内容所养成,影视制作方仅仅是在迎合这种需求。尤其是微短剧,因其制作周期短、反馈迅速,成为了最为灵活的娱乐工具。它们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以情节简单、内容轻松的方式,在市场中大获全胜。起初,或许是为了追求“爆款”,而将“神剧”元素嫁接进去,而如今,这种模式愈加深入人心,成了眼下影视创作的一种捷径。
然而,这样的情况,终究不能持久。真正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无论在制作上还是在思想性上,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深思熟虑。而这种作品的难度,正是导致其少之又少的原因。更糟糕的是,优秀作品的翻拍与创作往往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阻碍,这就使得那些低成本、低智商的“神剧”成为市场的主流。
如今,广电总局的《管理提示》给出的规范,不啻为一记警钟。它不仅是对历史剧创作的一种提醒,更是对广大创作者的规劝与引导。正如那句话所言,“校准抗战题材的历史观与艺术观,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在历史与文化中的正确认知与态度。
历史,终究是不可篡改的事实。任何的虚构与胡编乱造,终将被人们所看破。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责任感与敬畏之心,而不是一味追求低级的娱乐效果与爆炸性的反响。愿每一位创作者都能怀着对历史的敬意,怀着对未来的责任,创作出更为真实、深刻、感人的作品,让那些曾经英勇抗争、血染沙场的先烈们,依旧在我们的心中高高飘扬。
愿我们以史为鉴,牢记那些勇士的牺牲,携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