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喧嚣而纷乱的舞台上,灯光灿烂,影影绰绰间,似乎什么都看得透彻。然而,那椅子上端坐的人,真能洞悉一切吗?光芒固然可以照亮脸庞,却无法照亮心底的幽暗。人心如深渊,何其难测。台下的声音,有时比台上的歌声更令人迷惑,仿佛是在听戏,却又似在听歌,甚至连观众自己都糊涂了:究竟该用何种眼光去解读这场景?
说起孟美岐,她曾示范过演戏的样子——一面深情,一面绝望,然而她的脸,却始终只维持着一张冷漠的模样。眼中空洞,似无物,令人望而迷茫。那些在台下模仿的人,脸上的困惑如影随形。究竟,一个人心里有没有东西,不是坐得多高的椅子能够决定的。柯以敏这个“导师”便是明证。有人向她请教转音之法,她却冷冷回应,那乃天生本领,学不来的。听罢,苦练声带的年轻人顿感寒意凛冽。
天赋无疑是珍宝,但后天一点一滴磨砺的功夫,难道就不算功夫?她却喜欢站在台上,拿别人的歌反复演唱,自诩精通其中奥妙,却对他人优劣,语焉不详。所谓评判,岂能只谈外在?她所坐的椅子,是用来听声音的,而她却偏偏对着人的模样指手画脚。音准与节奏被忽略,手势老派与否成了议论焦点。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那农夫,辛苦耕作,却被人批评针脚细密与否,荒谬至极。
更令人心寒的是,一位选手上台前坦言身染疾病,嗓音不佳。柯以敏却未予一丝怜惜,冷漠回应,要其离去。她那无情,仿佛将别人体内的痛苦视作无关紧要的借口。后来,甚至要求那患病的选手演唱高音,犹如强迫跛脚者奔跑,不是为了见证其能耐,而是为观看其跌倒的模样。这已非音乐之道,而是冷酷无情的折磨。
郝蕾的遭遇同样意味深长。她是个演技精湛的演员,无可置疑。然而坐在评委席上,面对水木年华这支老牌乐队,却不谈音乐,只谈表演,说一只眼睛里只有对方,另一只眼睛里有世界。这话听来玄妙,乐队成员自然不悦,他们用歌声走过二十多年,却换来如此评价,仿佛做了一桌佳肴,却被赞赏桌布之美,荒诞不经。
那个名为“让我来唱”的舞台,理应将“唱”字放在首位。可评委们弃技艺于不顾,放弃投票,场面尴尬。音乐应以技巧、节奏、唱功为评判基石,若只谈表演,无异于射箭不瞄准靶心,徒增空虚。
郝蕾自己亦感委屈,坚称舞台表演也是表演,但理应分门别类。她曾出过唱片,虽不轰动,终归归于演戏之路。她也曾劝告歌手,莫只想演戏,好好唱歌。但如今她本人却用表演的尺子量度歌者,仿佛一圈旋转,最终自缚于其中。人言有影,往往悄然跟随,不可逃脱。
再说那周传雄,多少人的青春里,都刻着他的歌声。年岁老成,却对上坐着刚出道的孟美岐。一个是岁月酝酿的老酒,一个是光鲜亮丽的新芽。舞台上令人费解的,不只是表演本身,而是这身份和位置的错位。资历,靠年复一年积累,作品堆积如山;而另一方,或许只凭一场短暂的选秀成名。二者相对,评判彼此,怎能不令人心生疑窦?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批评孟美岐轻浮,缺乏对前辈的敬意。她辩称未曾点评,但这同台的景象,本身就意味深长。她的出道年限,连周传雄唱歌时光的一小段都不到。
评委荒唐之事不止于此。主持人伊一也曾任评委,她刷人因不弹钢琴,或手势不美,音乐本身却成次要。这般情形,连章子怡这样的顶尖演员也来凑热闹。顶尖厨师评画作,或许能讲饥饿与饱足,却难触画中玄机。
这些人皆是各自领域的巨擘,但一旦踏入他人地盘,便水土不服。名气、流量俱在,却唯缺对另一个领域的敬畏与专业目光。可怜那些用心歌唱者,他们怀抱梦想,登上舞台寻觅知音,最终却遭遇无理打分。那失落,比错一个音符还要苦涩。
如此乱象,终将散去。只愿真心者不因浮躁迷失自我,不因冷眼退缩梦想。愿每一颗坚持的心,都能穿透浮华,触及那最真实的光明。前路虽远,心中有光,便无所畏惧。愿你我皆如此,坦然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