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在片场划掉片酬数字那一刻,大概没人真觉得这是个“聪明”的选择。那是在剧本还没定、排片遥遥无期、陈佩斯甚至连房子都抵押出去的阶段。当时的行业共识是:拍一个讲京剧、还是黑白片的电影,根本不会有人看,更别提赚钱。
可偏偏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选了最“赔本”的那条路,甚至连凌晨四点练声都不喊累。一句台词带着北方口音的腔调,他反复录了一百多遍,最后录音师都说“你别再来了”。黄渤只笑,说:“再不准,这角色不像了。”那天导演陈佩斯在监视器后沉默了很久,只回了一句:“他是真信这戏的。”
外界很难想象,《戏台》一开始的命运多么黯淡。投资方换了三拨,最早愿意出资的两家公司前脚签完合同,后脚就改主意。甚至有媒体报道,连排练厅的租赁费用都一度筹不齐,团队被迫选了深夜档练习——晚上十点进场,凌晨两点离开。陈佩斯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时间导演几乎每天凌晨骑车回家,困到在沙发上坐着睡着。朋友劝他别折腾了,他说:“这戏我做不了,对不起我爸。”
谁都没料到,真正让这部黑白京剧片活起来的,是短视频平台的一条三分钟剪辑。没有宣传团队,没有商业包装,靠的是年轻观众自发剪辑的一段台词:一位老艺人对年轻徒弟讲“人活一口气,戏撑一口劲”。上传者留言说,“我爷爷是票友,看这片一边笑一边抹眼泪”。这条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成了现实版的“票友集中营”。
有人说这片票房不高,前五天总共刚过五千万,放在现在动辄几亿的大制作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问题是,它只排了5%的场次,甚至很多时候只能在午夜或清晨上映。而哪怕在这样被压缩的排片下,它的场均上座率超过了绝大多数商业大片。影院经理感叹说:“前几天还没人看,现在午夜场全满,连旁边便利店都多备夜宵了。”
这背后不仅仅是情怀或者怀旧,更是一次文化的逆袭。当你发现00后在豆瓣发帖请教“戏曲化妆怎么画眉”,高校社团主动联系剧组要剧本、想排校园版《戏台》,这就不是一部电影的事了。这是京剧从被动“传承”变成主动“学习”的信号。
而真正的非主流点,在于这部戏的幕后逻辑——没有任何一个流量明星,全靠“活人干活”。导演不是营销号捧起来的,而是凭“熬”。演员不是靠热搜起势,而是靠一遍一遍地背、练、唱,直到“像极了一个真正的戏班子”。
陈佩斯说过一句很重的话:“我们这代人,是靠信念撑到今天的。”在这个连网剧都要求“爆点 转折”的时代,他坚持用黑白片拍一部讲京剧的电影,还敢于排除所有套路,讲一个慢到“观众容易走神”的故事。
这看上去很傻。但当我们看到那句“戏比天大,钱算个屁”出现在影院大屏幕上,全场鼓掌的瞬间,大概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干。
有评论说,黄渤这步棋,是拿票房赌尊严,是用时间换传承。有人不信,觉得这不过是演员立人设的套路。可真到看片那天,听到那句发音不准但情感精准的唱词时,你会发现:不准的不是他,是我们这代人离“戏”的距离太远,早就忘了台上的一招一式,是多少前人命换来的。
而如今,有人记起了。
这种事儿,平台算法算不出来,流量公式也套不出来。只能靠一帮人,一个字一个音,磕出来、喊出来、撑出来。
《戏台》最后有没有赚到大钱,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把“戏”这件事儿,从老一辈手里传到下一代眼前。
愿这样的“傻事”,以后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