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是妈妈2》的最新一期节目中,有两个瞬间让我笑得差点岔气。一个是李嘉格天真无邪地说出“跟刘维拍完戏我脏了”;另一个则是刘维拼命献上彩虹屁,把李妈夸得体无完肤,最后竟然让她成为了全网的表情包。
这档节目似乎并不是在真实地解开母女间的心结,反而更像是在故意利用镜头制造对立的情绪。一边是“低情商”的批判,另一边是“高情商”的模范,让观众可以轻松对号入座,随时从中汲取自己的情绪价值。
李嘉格那句“脏了”确实有点让人不舒服,但想想,她已经累得眼神都没有了光彩,拍一个小短剧足足耗了四个小时,导演十次喊“再亲密一点”,身旁的亲妈还拿着保温杯在一旁看着。换作是谁,恐怕都会有些不耐烦吧?她的情绪显得如此真切,直接就甩给了合作嘉宾,瞬间让整个现场气氛变得微妙。
老实说,我挺喜欢刘维的,尤其是他那张嘴能说会道,简直是超级迷人。谁不喜欢一个一见面就夸你像巩俐,还能将你儿时的丑事说成母女的趣事?不过,真要让他做我姐夫,我又有点担心:万一哪天他嘴一不小心,搞得差距太大,怕我受不了。
刘维的嘴真是甜,反应超快,他通过夸奖李妈“阿姨您这脸型和巩俐挺像”的话,既赞美了李妈,又巧妙给李嘉格找了个台阶——妈妈好看,女儿自然也不差。这一句话,不仅让三个人都开心,弹幕上也是刷得一片“互联网嘴替”。
但细想一下,他在整个过程中巧妙地避开了“重拍四小时”这一敏感话题,甚至一个“累”字都没有提起。我忽然意识到,节目想要呈现的,并不是单纯的“母女和解”,而是“情绪价值”的两种极端案例。李嘉格负责展示“低情商”的翻车现场,而刘维则是高情商的典范,他的“话术”便是观众学习的对象。
节目通过批判与学习的对比,赚取流量,可谁还会关心李嘉格和她母亲到底为什么争吵呢?这让我想起了我闺蜜的一番吐槽。她带男友回家,男友整场都在夸她妈妈的厨艺好,结果饭后她妈妈偷偷地说:“这孩子挺客气,就是累。”看吧,长辈分得清谁是真的放松,谁是在“营业”。
镜头虽然能骗人,但生活中的微表情骗不了人,而节目就是靠镜头在操作这些。更让人抓马的是,当刘维劝李嘉格“珍惜父母”的时候,弹幕一片“动容”。但他把“别和妈妈吵架”说成“你有多幸运还有妈妈”,这对于李嘉格来说,就像是对痛经的人说“多喝点热水”。虽然说的道理没错,但根本没触及她的内心痛苦。
所谓“高情商”有时也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对别人难处毫不知情。刘维越是表现得完美无缺,反倒越像是节目组精心安排的“对照组”。他的存在,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李嘉格作为女儿的那些不足之处。
假如有一天刘维翻车,或者被曝出私下沉默寡言,舆论岂不一转:“看吧,都是演的!”我们看综艺,往往只需要一个能随时投射情绪的“工具人”。李嘉格是负面的工具人,刘维则是正面的工具人。可在这个节目里,工具人似乎没有中间值。
说到这里,我反而有些同情李嘉格。她在镜头前崩溃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在年会表演摔倒后强颜欢笑说“没事”的尴尬。不同的是,我没被全国观众做成表情包!她的“低情商”背后,或许是长期被要求“做懂事闺女”的疲惫,她只是把那份厌倦感如同刀刃般展现出来。
节目的最大巧妙之处在于,它让你觉得只要骂了李嘉格,学了刘维,似乎就能避开家里的那些烦心事。然而实际上,没有剪辑师能帮你抹去妈妈唠叨不休的声音,也没有背景音乐提示你该夸赞什么。最终,观众只能在镜头外反思,既不想成为沉默的人,也不想装作完美的模样。
我觉得,这档节目应该少一些通过剪辑制造的“情绪滤镜”,多一些未经加工的生活细节。毕竟,镜头不应成为制造对立的工具,而是应该真实反映出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情商与低情商的区别,不是通过短短几分钟的片段来判定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能否从镜头前延伸到镜头后的真诚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