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依纯,回首当下,或许仍有机会为自己翻盘。然而,这并不是指责她的歌唱能力,实则是因为观众对她的期望与她的实际表现产生了显著的落差,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加大。
在《歌手》第十期中,单依纯演绎了孙燕姿的《开始懂了》,最终以第六名的成绩跌至倒数第二,几乎面临淘汰。回望第一期时,她凭借一曲《朱玉》便轻松拿下了冠军,似乎令人无法想象如今的窘境。
单依纯当下形象的滑落,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首先,常石磊作为她的音乐制作人自《李白》开始,其合作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常石磊无疑是一位音乐才子,众所周知,但他所倡导的音乐风格是否真正适合单依纯,或者说是否适合在舞台上进行竞争,这便成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证明,常石磊的音乐风格与单依纯的嗓音并未能形成良好的契合,结果显而易见。虽然单依纯在技巧与嗓音的完美性值得赞誉,但她的演唱中情感的缺失却使其与观众产生了距离,情感的共鸣被淹没于单调的技术展示中,根本不是单依纯最初的风格。
其次,自与常石磊合作以来,尽管单依纯的唱功日益精湛,但由于缺乏标志性的作品,她的短板也在外界的放大下愈加显著。她频繁翻唱经典,却没有创作出足以立足的原创音乐,面临的困境与当下火热的黄霄云极为相似。
乐评人丁太升将这类歌手称之为“唱歌机器”,虽然言辞尖锐,但却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单依纯或许拥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却似乎缺乏其他突出的优点。
如今的局面,不仅让单依纯被指责缺乏情感,亦使得常石磊受到牵连。尽管两人自愿合作,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仍需考虑绝对的契合度。
如果单依纯继续以这种模式发展,未来在《歌手》的表现将不再是能否争夺冠军的问题,而是会否被淘汰。毕竟,在《歌手》这个专业的舞台上,单纯的技巧展示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可,更何况是常石磊的唱腔未能获得共鸣。若继续如此,单依纯最初参与《歌手》的初衷恐怕会大打折扣。
在竞争激烈的舞台上,技术的炫耀并不足以取胜,更应当用心对待,而不是将这个舞台变成实验室。如何自处于这样的环境,成为了单依纯亟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