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到底是富有还是贫穷呢?
说他穷吧,他曾登上富豪榜,拥有亿万财富。
说他富吧,他却乘坐公交车,租房居住,一套西装穿了整整四十年,“穷”得连住了三十八年的豪宅都卖掉了,还要向银行贷款。
或许你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他捐建的学校遍布大江南北。
全国有93所大学、166所中学和41所小学都冠以他的名字,甚至1800多间图书馆也都能见到他的影子。
田家炳究竟是穷还是富,答案就在这里。
他被称为“百校之父”,说他“穷”,那只是他“穷”了自己;说他“富”,他却富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
记者曾经问田家炳,为什么在众多慈善项目中,他如此钟情于教育事业。
田家炳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从小便接触生意,尤其是家里的瓷器生意。
他的父亲负责家中瓷土生意的打理,田家炳耳濡目染,仿佛天生带有商人的基因。
而且,这种基因不仅仅是经商,更包含着乐善好施的精神。
他的父亲田玉瑚,被当地人尊称为“玉瑚公”,因为他常年接济贫困百姓,深受乡邻敬仰。
这份慈善精神,对后来田家炳看似“吝啬”的富豪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5年,是田家炳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一年,父亲去世,年幼的田家炳还未完全理解死亡的意义,却不得不承担起支撑整个大家庭的重任。
为了养活十几口之家,他不得不放弃继续读书,离开校园,进入了商场。
没能完成学业,成了他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结。
初入商场,田家炳的道路并不平坦。
为了开拓东南亚市场,年仅十八岁的他,携带家乡特色的瓷土,远赴越南推销。
1937年正值中国战乱,作为中国商人在外国经商,遭遇极大冷遇与阻碍。
田家炳因瓷土低廉,威胁到当地瓷土商人的利益,遭受黑社会打压,甚至当地政府的强取豪夺,开拓市场之路异常艰辛。
两年后,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父亲传授的经商智慧,田家炳终于站稳了越南瓷土市场。
战争不断升级,日军的铁蹄逐渐逼近汕头港,贸易线路被切断,生意难以为继。
为了防止家乡瓷土资源落入敌手,田家炳果断决定举家迁往印尼,以保全产业。
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总能在任何环境中发现商机。
东南亚的热带气候极适合橡胶种植,而橡胶用途广泛、市场巨大。
看准商机后,田家炳筹集资金,在印尼开办了两家橡胶厂。
橡胶厂的迅猛发展,成为田家炳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
工厂利润逐年翻倍,生意蒸蒸日上,田家炳迅速跻身印尼富豪之列。
然而,尽管事业成功,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最终促使他回国的,是印尼部分敌对势力对华企的排斥和破坏,打砸抢事件频发。
为了保护资产,田家炳决定回国,并把财富用于造福国家。
令人敬佩的是,他没有继续橡胶生意,而是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转战皮革产业。
在香港,他创办的皮革厂逐渐壮大,成为他回国后事业的新高峰。
1968年,作为皮革新手,他凭借卓越的经商能力,将企业推上顶峰。
皮革产品不仅畅销中国,还远销东南亚,田家炳因此获得了“皮革大王”的美誉。
那个风起云涌的商业时代,田家炳本有能力坐稳首富宝座,但他选择“金盆洗手”。
他始终无法忘怀那份未完成的遗憾——读书的梦。
1982年,他放下了浮华的商海生活,淡出皮革王国,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事业。
这举动让很多人不解,但在他心里,教育比做生意更有价值和意义。
投身教育,既是实现心中执念,也是弥补童年遗憾,更是对中国教育强国梦想的坚定期盼。
经商多年,田家炳多次往返欧洲,见识了发达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更看到他们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
他说:“决定一个国家素质的关键,就是教育。”
“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普及教育任重道远。”这是他深深的担忧。
他见过年幼的孩子本应读书却在田间劳作,也见过少年背负家庭重担,连基本识字都不会。
这些画面映照着他曾经的自己,他不愿这种遗憾在后代重演。
他的希望,是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就能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于是,他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资金来源是他多年积累的心血。
他名下四栋工业大厦的租金全部投入基金会,儿子们经营的产业每年也必须捐出10%用于慈善。
在他的慈善事业中,教育是核心,师范学校是重点。
因为教育是根本,而师资是根基。
如今,全国几乎所有师范大学里,都能看到他的名字。
围绕教育,他的名字更广泛地出现在中小学和大学校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他的基金,慈善资金出现断层。
为了保证既定的慈善项目不受影响,他毅然卖掉了住了三十八年的豪宅。
别人都选择低买高卖,他却为了慈善,不惜亏本出售。
卖掉豪宅后,他和夫人过上了租房生活,每月三千元租金成了最大开销。
很多人觉得他亏得太多,可他淡然说:“能让二十多所中学建起来,听见孩子们读书声,比那点钱更有意义。”
经济压力仍在,他甚至向银行贷款六百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
2005年,他再次卖掉自家十三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继续捐资支持十多所学校。
至此,田家炳将八成财富都投入了教育慈善事业。
谁能想到,这位富豪没了房产,住进了出租屋;没了车,改坐地铁公交;没有奢华享受,甚至婚丧嫁娶都极其简朴。
外界或许觉得他“吝啬”,其实他只是希望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上,让更多人接受教育,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他的行动,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是否有后来者,我们期待。
2018年,九十九岁的田家炳,在深爱的教育慈善事业中安然辞世。
他将所有遗产,只留给子女一处住所,嘱托他们“能活下去就好”,其余全部捐出,继续用于慈善教育。
田家炳去世后,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文章《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丨北师大师生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
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受其捐助的中小学纷纷发唁电。
人民网发表了《“我们的家乡都有一所田家炳中学”——记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的文章,以示纪念。
从此,田家炳的名字镌刻在全国各地的校园,
也化作银河中那颗“田家炳星”,永远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