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国军中将,郑庭笈最钟爱的歌曲却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杨振宁和杜致礼曾特地为他题写挽联,表达对他的敬意。
郑庭笈曾在昆仑关鏖战,也曾随军远赴缅甸作战,生涯中击毙过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他与戴安澜将军是生死之交。戴安澜牺牲后,郑庭笈一度下落不明,他的妻子千里迢迢去寻找丈夫。但当郑庭笈被俘后,他做出的第一件事竟是要求与妻子离婚。紧接着,他又发表了一封敦促其兄长投降的信函,这封信一经广播,便令傅作义失去了一位重要将领。因力气过人,郑庭笈在功德林监狱中被任命为洗澡组组长,可他每次喊狱友们洗澡时,狱友们却愤怒地回骂:“要死你先死!”
那么,国军中将郑庭笈是如何沦落为功德林监狱的“公敌”呢?他是否真的像《特赦》中演的那样,轻视特务,甚至动手打了周养浩?当周总理得知郑庭笈与妻子离婚的真相后,为何极力促成他们复婚?在即将获得特赦之际,郑庭笈为何心怀忐忑,焦虑地向杜聿明询问自己是否算是“顽固派”?
谈到父亲郑庭笈,80岁的郑心楠满怀感慨地说:“黄埔军校是父亲一生的起点。”在他心中,父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人,更是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尤其以“不怕死”的精神闻名。
1927年,郑庭笈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此之前,他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出身优渥,却毅然舍弃家财,投身军旅。他曾在抗战中亲手烧毁了十几名日军高级军官的营地。
1937年10月,时任营长的郑庭笈率领部队奔赴山西,参加高地攻防战。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三次中弹。幸亏卫兵拼死救护,他才幸免于难。由此,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重生”。
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后,进攻昆仑关,企图通过切断我军的国际物资供应线来削弱我军实力。我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高地攻坚战。此次战斗中,日军损失惨重,少将中村正雄被击毙。杜聿明将军运用巧妙战术,实现了对日军的包围和突袭。郑庭笈率领的荣誉第一师担任左翼主攻,任务艰巨却完成出色。
24日下午,郑庭笈在阵地巡查时,用望远镜发现日军增援部队,其中正是负伤后正接受手术的中村正雄。郑庭笈当即下令开炮,炮弹准确击中手术室房顶,令敌军陷入混乱。次日凌晨,中村正雄终告阵亡。
1942年,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击日军,郑庭笈任200师步军指挥官,与戴安澜将军关系密切。两人均出自黄埔军校,虽分别属不同期,但因族兄郑庭锋也为黄埔第三期,关系复杂而紧密。战场上,两人配合默契,领导部队顽强抵抗,阻击敌军长达12天,尽管缺少弹药与粮食,且无援军支援,仍坚持不退。
然而,在撤退途中,戴安澜负伤严重,壮烈牺牲。他临终嘱托郑庭笈“务必将部队带回国,让战士们平安回家。”郑庭笈含泪承诺,并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防线,圆满完成使命。郑庭笈的女儿郑楠生形容这段经历是父亲“九死一生中最壮烈的篇章”。
当时因戴安澜去世,郑庭笈生死未明,国军将其与戴安澜一并列为牺牲,发放死亡通知书和抚恤金给郑庭笈的妻子。她痛哭失声,坚持“不见尸不信死”,拒绝接受抚恤金,孤身前往云南苦苦寻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200军驻地与丈夫重逢,感人至深。
1949年10月28日,郑庭笈被俘,与其他国军将领一同押送至哈尔滨。起初,他对共产党充满敌意,视其为死敌,断言“宁愿跳入大海漂流回故乡也不投降”。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解放军监狱与想象截然不同,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称他们为“解放军官”,而非战俘,还为他们安排单间,炊事员每日送饭,虽简单但与工作人员无异。对有病者,还特别提供面包和牛奶。
逐渐地,郑庭笈的思想发生转变,他不仅自我调整,还写信劝说其兄长郑庭锋投降。当时郑庭锋是傅作义麾下主力,将参与平津战役。郑庭笈的劝告信通过《东北日报》发表,并由我军广播,呼吁兄长识大局、早日投诚,避免无谓牺牲。信件传达后,郑庭锋选择离开战场,国军因此少了一位强劲敌手。
在功德林监狱,郑庭笈积极改造,人缘极佳,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第八组组长,负责管理澡堂。管理澡堂成了他的“灾难”。每次他放好热水,海南口音喊狱友洗澡时,总是以“死早了,排队先死”为口号催促。狱友们听得气愤,回骂“要死你先死,还不想死呢”,最终全场哄笑,成为监狱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功德林监狱对战犯的方针以思想改造为主,劳动改造为辅。郑庭笈体力尚佳,被分配到第一组负责挖掘大土坑,三天内完成一半进度,挖掘速度在战犯中属佼佼者。
因表现积极,郑庭笈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单。得知消息前,他心中仍存疑虑,曾向杜聿明问:“我算不算顽固派?”杜聿明笑称自己是头号战犯,估计没份特赦。最终两人均列入特赦名单。
入狱前,郑庭笈已与妻子离婚。妻子曾千里寻夫,难掩痛苦,问原因时,郑庭笈坦言不愿拖累她,担心自己入狱影响子女学业和妻子就业,且不知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不忍辜负她。获释后,周总理得知此事,曾积极促成夫妻复婚。
获特赦后,郑庭笈致力于推动国家和平统一事业,直至生命终结。他的最后愿望是见证祖国的统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