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几年的电视荧幕越来越安静了?不是剧少了,而是某一类演员,悄悄消失了。
你还记得陈道明和陈宝国吗?上一次见他们在荧幕上拼命演戏是什么时候?这两位曾经的“老戏骨”似乎突然都消失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告别,而是一整个时代的落幕。如今,娱乐圈悄悄地把“老戏骨”三个字划掉了。你看看现在的市场,演技和经验再好,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舞台。
这么说吧,按理说,像陈道明、陈宝国这样的老演员,演技实力强、名声响,应该是娱乐圈最受欢迎的存在,然而现实却是——有演技的演员,反而没戏拍了,反倒是那些靠流量打拼的年轻人活得滋润得不行。怪就怪在,问题不在演员身上,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已经烂掉了。
陈道明和陈宝国,他们根本没有“退”去,而是被逼无奈地退出。左边是几十年如一日拼出来的老戏骨,右边却是一群“流量小生”,有些甚至台词都要靠提词器,演戏靠替身。市场站在哪边?答案早就摆在那里了。
现如今的娱乐圈规则很简单:你有粉丝,你就值钱,演技?只能拿来炒作微博,不是用来拍戏的。只要你长得足够吸引眼球,不需要太多演技,资本就会捧你上天。观众不在乎你演得如何,只要你能“引爆话题”,这就足够了。
而老戏骨们,怎么也没人愿意看了。不是他们老了,而是资本们算了一笔账:你们这些演技派,带不来流量、没有热搜、也造不出什么CP,怎么可能圈到粉丝?所以,尽管陈道明拼命敬业,市场却早就不买账了,反而觉得他“节奏慢”,不符合现在“高效”的娱乐模式。
让我们先不说“他老了”。实际上,如果陈道明想要赚钱,市场上根本不缺戏等着他。他不是没戏拍,而是他不屑参与那些烂剧。他清楚——和一群流量小生一起拍戏,简直就是在毁掉自己的演技和口碑。想让一个靠剧本吃饭的演员和一群靠粉丝支持的偶像拍戏,这根本不是在拍戏,而是在“陪跑”。
陈道明,不是没人找,而是没人能请动他。态度直接了当:烂剧别来烦我。
再看陈宝国,他是那种真真正正“戏比天大”的演员。拍《越王勾践》时,他的肋骨断了,脸肿得都认不出来,仍然坚持拍戏;在拍《湄公河大案》时,他高原反应严重,呼吸困难,但仍然坚持拍十几个小时。这种敬业精神,早已不仅是职业,而是信仰。
但现在呢?这些演员选择了躲起来。为什么?并不是生计有问题,而是他们根本没必要再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这些烂剧扯上关系。他们接不到好的剧本,问题不在剧本没人写,而是没人为“专业演员”写剧本了。
资本不再相信专业,只看流量。很多人会认为问题在资本,但其实不然。资本不过是顺应了观众的需求。谁在刷流量?谁在看无脑的粉丝剧?谁让资本觉得“只要卖个脸就能赚钱”?
答案显而易见:观众。
你一边抱怨流量演员没有演技,一边却在追那些剧情烂、演技尴尬的霸总剧。观众,你就是这个市场的推手。资本不过是顺应你的选择,做了最符合需求的事。
现在的问题,不是“老戏骨去哪了”,而是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离开。陈道明、陈宝国的退出,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他们看清了这个行业;第二,他们不想和这个行业一起堕落。
他们坚守了几十年的底线,却不愿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些流量剧里烂尾。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不演、选择退出。
这不是投降,而是放弃救赎。
那么,娱乐圈到底烂到什么程度?你只要随便打开一部热播剧看看——台词尴尬、演技油腻、剧情千篇一律,粉丝评价还在控制中……整个行业,好像只剩下一个标准:热度能不能转化为金钱。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演技成了负担,专业成了累赘。老戏骨的消失,绝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这个行业的衰败。他们是最后几个还想遵守规则的演员。当规则变得毫无价值,守规则的人只能选择放弃。
别等到他们离开之后才来怀念他们。到那个时候,你怀念的,不会是他们的作品,而是那个还讲求职业道德的时代。
陈道明、陈宝国他们走了,你们剩下的,是那些堆砌流量和热度的剧本。
而这才是开始。资本的刀还在磨,下一步,连“演技”这个词,都会从字典中消失。
你信不信?
别说“再见了,陈道明”,也别说“再见了,陈宝国”。是他们说:“再见了,市场。”
这不是老戏骨退场,而是整个圈子,已经彻底烂掉了。
他们不是被观众告别的,而是他们告别了观众。
问题是——你觉得可惜吗?你真的在乎吗?
这个问题,留给这个市场自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