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音乐剧《大状王》:从香港到内地,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
作者 | 邓鲜鲜、张凡
编辑 | 丁宇
“各位观众朋友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动人的故事——音乐剧《大状王》票已全部售罄!”
7月1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张配有上述文案的海报,宣告了这部“华语音乐剧之光”彻底征服了北京观众的心。而在此之前,《大状王》在上海的巡演也无一例外地引发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爆发,场场座无虚席。即将开演的香港站,由于加开七场后仍已售罄,许多观众戏称自己进入了“戒断反应”期,剧中的音乐成了他们的“精神安慰剂”。
值得注意的是,《大状王》并非第一次成为“顶流”之作。2022年,它在香港首演时,就凭借饱满的人物塑造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成为了现象级的口碑剧作。2023年12月的复排演出,它不仅在香港成为城市盛事,还吸引了大量内地的音乐剧爱好者前来“朝圣”。
粤语音乐剧在大湾区的火热自然不难理解,但为何它能在内地同样上演“票房传奇”?难道真的是剧本的魅力跨越了地区和语言的障碍,才能让不同观众产生共鸣?
作为2025年第二届天桥国际音乐剧展演的重磅剧目,《大状王》由西九文化区委约创作、西九文化区及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高世章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岑伟宗作词,张飞帆编剧,方俊杰导演,林俊浩编排导演及编舞,黄逸君担任舞台美学指导。
正如海报上的那句“各位看官,今日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故事……”所言,这正是《大状王》故事的引子,巧妙地以说书人的视角引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救赎之旅。
《大状王》的故事围绕清朝末年广东的知名状师方唐镜展开。他因做恶事陷入死神的追杀,为了保命,方唐镜与鬼魂阿细一同踏上了一场跨越生死的艰难旅途。在面对自己过去的罪行时,从憎恨到宽恕,方唐镜最终获得了救赎,并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大状”。他的命运,就在这一路的挑战与自我拯救中,迎来了最终的归宿。
熟悉《审死官》《九品芝麻官》这类影视作品的观众,肯定对方唐镜这个广东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并不陌生。而《大状王》的灵感恰恰来自《审死官》。
10年前,高世章与岑伟宗在上海的某咖啡店闲聊时,便萌生了将《审死官》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岑伟宗认为,这个故事不仅有粤剧传统文化的背景,还有周星驰电影的广泛影响,天生就具备了观众基础。很快,编剧张飞帆加入团队,《大状王》的初版剧本几周内就完成了。
与一般的音乐剧创作不同,《大状王》是“音乐先行”。高世章、岑伟宗、张飞帆三位创作者已经是老搭档,他们合作十分默契。张飞帆先写出故事大纲和情节重点,而音乐创作则在此基础上展开,高世章根据剧情与整体氛围创作音乐,岑伟宗则在此后填词。有了完整的故事框架,音乐逐渐完善,剧本和情节经过多次微调,逐步打磨出最终的版本。
从最初的剧本草案到2022年香港首演,《大状王》历时8年。期间,剧本、音乐、舞台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与修改,主创团队还在演出结束后持续收集观众反馈,再次调整和修改。到了2023年年底的复排演出,剧情结构已有了显著变化。而如今,2025年在京沪的巡演,已经是经过了20多个版本的磨砺,呈现出的《大状王》可谓是十年锤炼的艺术结晶。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剧中的第二首歌《一时无两》,原本表达方唐镜志得意满的心境,但主创团队在预演和录音后都不满意,最终创作了更具深度的《菩提达摩》。歌词中“颠三倒四任我/拈花一笑在我/冥冥之中我话/我我我/确系似/似足菩提达摩”的自白,将方唐镜的狂妄与内心的哲学探索深刻对比,赋予了角色更高的层次感。
主演刘守正也在每次公演中感受到了剧本与音乐的变化。“每一次的演出,我都能感觉到剧本、音乐、歌词的细微调整,整部剧也愈发完美。”他表示,自己与角色一起成长,演技也随之细腻化。
对于这些不断变化的调整,高世章表示:“每一部剧都有它自己的生命,音乐的编排需要随着角色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而这些变化和调整,也正是《大状王》独特魅力的源泉之一。
剧中的音乐并非单纯为情感抒发而作,它常常推动着关键情节的进展,令剧情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菩提达摩》不仅代表方唐镜的成功与自信,也巧妙呼应了剧中关于生死抉择的哲学议题。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曲目是《撒一场白米》,这是阿细与方唐镜和解的独白,歌词通过“撒白米”这一传统仪式,将阿细心中的怨恨化解,让音乐的情感更加动人。
高世章在巡演中提到,《大状王》的音乐中融入了超过29种不同风格的曲目,从摇滚到传统戏曲,从西方乐器到南音和山歌,每种风格都在音乐中和谐交织。
其中,三场公堂审案的唱段《申冤》《翻案》《终审》尤为精彩,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展现了角色情感的波动。演员们通过粤剧的唱白夹杂与数白榄,完美结合节奏和韵律,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观演体验。
为了防止观众错过关键情节,许多剧迷友情提醒:“千万别迟到,错过开场就像错过了亿万。”《申冤》开场时的鼓点铿锵有力,剧情反转迭起,每个角色的设定和人物群像都在短短20分钟内一气呵成,精彩绝伦。
《大状王》将传统的善恶之辩与宗教哲学元素巧妙结合,探讨了如何定义善恶、因果是否可以逆转等深刻问题。作词人岑伟宗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把这些议题融入歌词,赋予了剧作更为丰富的文学性和哲学意味。
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大状王》不仅带来了粤语音乐剧的独特魅力,还唤起了对港剧的怀旧情感,让大家重新感受到了粤语的韵味与魅力。
《大状王》英文名“The Impossible Trial”,直指剧中的“万寿堂”不公审判,最终以方唐镜的选择为结尾,使这部音乐剧增加了思考深度,突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大状王》在香港已经上演超过30场,口碑与票房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包括最佳制作、最佳导演等在内的多项香港舞台剧奖。2024年,它在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上也斩获五项荣誉。
尽管如此,如何让内地观众跨越语言障碍走进剧场,依然是一大挑战。通过持续积累口碑,《大状王》最终成功在内地实现了“雪落有声”的局面。
上海站开演前,主创团队便在预热阶段激发了观众的期待。即便剧场信息尚未公布,但剧迷们的讨论已经提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