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毒风暴》这部剧里,卢少骅和王菊花两个人的命运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他们各自是对同一个残酷现实的不同回应——一个被逼到了极限,选择了苟且偷生,而另一个则选择将自己铸成一把锐利的刀刃。虽然他们看似完全不同,实则不过是两个截然不同选择的产物。
观众大多骂卢少骅是冷血的疯子,指责他贪婪、无情、毫无人性。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疯。他比很多人更清醒,比大多数人都看得更透彻。卢少骅的选择是基于对这个世界的彻底认知——他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自己的位置,最终决定不再“做人”,而是变成一个工具,一把刀。
而王菊花正是看穿了这一切,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卢少骅被生活逼得陷入绝境,生意被查封,财产被冻结,亲戚朋友都避而远之,债主的威胁几乎让他活不下去。他自己曾说过,“做人不行了。”你以为这只是情绪的发泄?错!这正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论——他没有一时冲动,而是通过无数次的思考和评估,才得出了这样的决定。
卢少骅的生活从未有过“高光时刻”,他的逻辑简单到极致——如果生存成本太高,那就换活法。继续做人,活不下去,那就不做人,换个活法,做刀。王菊花能看懂这一切,因为她曾经也站在过那道极限的岔路口。她曾亲眼见证爱人李百川被父亲的手下肢解泡进鱼缸,她比谁都明白,仇恨和绝望能把人逼成什么样子。可她停下来了,不是因为她有多么慈悲,而是因为她知道,一旦越过那条线,自己也再也回不去了。她守着理发店的平凡生活,不是因为她活得光鲜,而是因为她选择了以一个“人”的姿态活下去。活着,本身就已经是胜利。
而卢少骅则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不是被逼疯的,而是主动地把人性从自己身上剔除,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毫无情感的机器,一个冷血的制毒者。对他来说,人性已经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商业逻辑和杀戮的思维。卢少骅看似没有软肋,但那不是因为他有多强大,而是因为他彻底清空了自己的人性,变得没有任何情感的负担——他杀掉了亲手抚养的师父和发小,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妻子腹中的孩子。他不需要任何人情,也不需要朋友或亲情,他只需要利润和化学配方。
王菊花看着卢少骅,其实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如果她当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她选择了接受命运,而卢少骅则选择了反击命运。王菊花割断了过去,选择在理发店里做个普通人,尽管那样的生活平凡而廉价;而卢少骅却通过化学反应改变了命运,把自己的未来浓缩成一包毒品,然后亲手推向市场。
卢少骅和王菊花看似天差地别,但其实他们的差距只在于选择的时机和方式。王菊花在绝境中选择了认命,而卢少骅在同样的绝境中选择了反噬。王菊花选择了坚守人性,卢少骅选择了放弃人性。
导演并没有把两人塑造成师徒、同伴或亲人关系,但他们的命运却深深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彼此命运的镜像——他们是彼此的“如果”。如果王菊花失去了理智,她可能就是卢少骅;如果卢少骅有一点点的软肋,他或许就会变成王菊花。
然而,事实是,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个守住了底线,一个斩断了底线。
很多观众指责卢少骅无情,认为他邪恶的根源在于他贩毒、杀人和背叛。但王菊花却明白,卢少骅的“恶”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行为上,真正的“恶”是他根本不再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他选择了商业逻辑,而非人类的情感,他认为“做人没用”,于是他果断放弃,选择了另一种活法——用毒品和杀戮来换取生存。
同样是身处绝境,王菊花选择守住人性苟活,而卢少骅则彻底熄灭了自己的人性,把自己炼成了刀刃。剧集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这两人命运的对照:他们活成了两个极端,一个像人,一个像刀。
卢少骅的冷酷,究其根本,来源于现实的无情。现实没有给他任何体面,甚至连王菊花的生活也没什么尊严。只不过,有些人选择与现实对抗,而另一些人则选择认输。王菊花选择认命,活成了人,而卢少骅选择与命运搏斗,活成了刀。
有个细节尤其令人感慨:卢少骅每次制毒时的神情专注,像极了一个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员。配方成了他的护身符,利润是他的信仰。他并不是享受杀戮带来的快感,而是享受在制毒过程中获得的安全感。只有在化学反应中,他才能感到世界对他是公平的——只要他不出错,他就能够存活下去。
王菊花的逻辑则截然相反。她没有选择赌命,也没有选择改变生活方式,而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她手中的剪刀,不是用来伤人的,而是提醒她自己,活着的意义——她依然是个人。
所以,当卢少骅成为全宛北最危险的制毒高手时,王菊花依然在那间小小的理发店里,剪着头发,过着她的日子。他们不是敌人,却是彼此的注解:卢少骅像把刀,王菊花像块破布。可真相是,破布还能包扎伤口,而刀,只有见血的使命。
同样是绝境,一个选择变成刀刃,另一个选择活着,成为了人。
这正是《扫毒风暴》最为沉重的主题。卢少骅不是疯了,而是将自己逼成了疯子;王菊花没有疯,而是认命了,她认命是为了能够活着,活成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