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特别报道(胖部/文)
“短剧版《亮剑》即将上线”,这条震撼消息最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实则,这部作品与《亮剑》之间的联系并不深厚,仅有少数演员再度聚集。曾在《亮剑》中出演政委的何政军、骑兵连长江水以及日本军官杨清文等,都将参与拍摄这部短剧《山河回响》。
内容方面,这部剧与《亮剑》的关联仅限于相似的题材。故事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讲述电台情报员及战友们传递重要情报并保护电台,另一方面则设定在2025年,大学生们通过一台神秘而古旧的电台接收到86年前的求救信号,这一线索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家国情怀。
可以说,邀请《亮剑》的原班人马无疑是个高明的选择。
消息一出,原班人马拍短剧的热度迅速登顶抖音娱乐榜TOP1,引发了827.8万人围观。同时,相关话题在微博上也获得了今日霍州及众多蓝V账号的传播。
演员杨清文和江水还发布了《亮剑》成员时隔21年的重聚视频,部分视频点赞数超过了60万,从而增强了《亮剑》的品牌效应。
显然,这种传播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在微短剧覆盖的庞大下沉市场中,《亮剑》拥有扎实的观众群体。作为中国抗战剧的经典之作,《亮剑》曾创造了多项难以超越的纪录:2005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年冠;重播次数超3000次;豆瓣评分高达9.5,稳居华语电视剧Top10。
这些受众与微短剧的观众重合度极高。在制作方大力宣传的前提下,该剧在播出后有望获得不俗的成绩。
如今,所谓的“长改短”式营销在微短剧领域已经屡见不鲜。
目前,已有十余部经典影视作品走上了“短剧化”的道路,其中包括《大话西游》《还珠格格》等20多年前的经典IP,以及近年来口碑不俗的《隐秘的角落》《庆余年》《新闻女王》等。
从实际操作上看,相关内容大多是在原作世界观的基础上创作全新故事。例如,《还珠格格》衍生剧《还珠》由胡连馨、罗一舟等主演,讲述了女明星林岁岁穿越到“还珠”世界,与冷面王爷景渊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庆余年之帝王业》则是原片的前传;《隐秘的角落》的衍生短剧《朝阳初升》则讲述了朱朝阳成年后如何从离奇案件中逃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碰瓷”式的营销能在前期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却未必能创造所谓的行业爆款。这与长剧和微短剧观众的需求差异有关,也涉及核心受众对成片的预期往往与实际效果不符。
《亮剑》的优势或许在于其扎实的受众基础给微短剧市场带来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如果该剧播出后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就可能遇到营销的反噬,甚至如今的捆绑策略也已遭遇“没有李云龙就不算《亮剑》”的吐槽。
在微短剧市场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营销策略的出现当属正常的商业行为,也是许多传统影视版权方进军微短剧的一条必经之路。但要真正兑现热度,或许在内容上更需多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