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1.3万家影院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时,银幕灯光渐渐暗淡。一部影片《哪吒2》在春节档期内狂揽154亿元票房,但谁能预料这会是行业的最后一个狂欢?数据显示,从三月到六月,全国影院的空场率竟达40%,每场仅有2至4名观众,冷冷清清的放映厅恰如整个行业的困境写照。
票房结构的异常畸形敲响了行业危机的警钟。上半年总票房为292亿元,其中《哪吒2》独揽了52.8%的份额,破亿影片数量猛降到仅23部。而在春节档后,四个月没有出现过5亿票房的作品,其中6月份票房更是下降至19.1亿元,创下十年来的新低。于是,片方与院线不得不陷入恶性循环:高票价策略让普通观众流失,投资方因回本压力趋向大制作,中小影片则面临了生存危机。
娱乐消费习惯的颠覆性变化正在动摇影院的根基。红果短剧平均日观看时长达到了67分钟,显示出碎片化娱乐的迅猛兴起。上班通勤时刷短剧、午休时追互动剧的新型消费场景,让传统影院两小时的沉浸体验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平均每场观影人数不足五人,而高达45.6元的平均票价(一线城市则为51.5元)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使行业自救的努力如杯水车薪,万达尝试转型影院餐饮、阿里布局虚拟制片带有新意,但解渴无望。光线传媒呼吁的分账模式改革面临利益分配的困境,制片方33%的分成比例难以改变内容供应不足的窘境。尽管暑期档推出了二十多部新片,但在《侏罗纪世界》等IP续作的光环之下,依然要面对观众手机中短剧的无尽诱惑。
这场寒冬不仅仅是影院的危机,也是整个影视工业生态失衡的集中爆发。随着影视公司集中投资头部项目,制作周期不断压缩,行业是否还能孵化出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多样化作品?展望未来,到2025年短剧时长可能超越长视频,影院是否能在新的娱乐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