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曾言:“随时死去,这辈子最厉害的一件事就是还活着。”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感慨,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无奈与抗争。 当初,我误以为这是个富家千金的矫情之语,毕竟,娃哈哈继承人,生活该是多么的锦衣玉食,何来如此感伤?然而,如今看来,这句看似轻率的话语,却是对宗家隐秘过往最真实的写照,是宗馥莉在家族权力与情感漩涡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
宗庆后创建的娃哈哈商业帝国,其庞大版图下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与恩怨。这源于家族的历史,以及其背后一位极具掌控欲的女性——王树珍。王树珍出身清朝满族镶黄旗,自幼浸染家族荣光,她渴望延续这份荣光,渴望家族的兴盛,渴望过人上人的生活。然而,动荡的时代与自身的性别限制,令她的抱负受阻。于是,她将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宗庆后。
宗庆后是王树珍的四个儿子中的老大,却因兄弟众多,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王树珍对宗庆后的期望极高,希望他光宗耀祖,振兴家族。因此,面对宗庆后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艰辛,她并未过多心疼。然而,宗庆后却得到了另一个人深切的爱护——他的原配妻子施幼珍。
在一档访谈节目的VCR中,施幼珍对宗庆后默默付出的深情,如同利刃般剖开了宗家表面温情脉脉的假象,令宗庆后当场泪流不止。 施幼珍嫁给宗庆后时,他只是一个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的小贩。 生活清贫简陋,但她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宗庆后顶着烈日四处推销,她便跟着跑商店、小卖部,任凭烈日暴晒,脚底磨出水泡,也从未抱怨。为了留住一位研发人才,宗庆后甚至将分到的三居室让出,一家三口挤进十平米的旧房子,施幼珍也默默支持,连夜收拾行李,毫无怨言。 她深信,成大事者,需有容人的胸怀。然而,在她为家庭和事业付出一切时,却在老宗家人眼里,因为没有生育更多的孩子而显得不足。
王树珍认为,宗家几代人积累的家业,不能断送在一个“丫头片子”手里,这是她对儿媳施幼珍根深蒂固的偏见。 施幼珍也明白婆婆的顾虑,她并非没有努力,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自身奔波的生意,让她难以拥有更多孩子。
随着娃哈哈集团的壮大,宗庆后身边出现了其他女人,并育有私生子女。 这令施幼珍悲痛欲绝,却令王树珍欣喜不已。 这为日后宗馥莉的成长环境埋下了伏笔。
宗馥莉的童年,与“公主”二字毫不沾边。 她生活在奶奶的冷眼与父亲的偏心之中。十四岁,她被送往国外留学,表面上是为了“见世面”,实则被安排与父亲的情人及其子女同住,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在公寓里安装监控,频繁更换司机和保姆,这并非多疑,而是源于被伤害后难以愈合的阴影。
与父亲的关系,始终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公司项目中,她因坚持原则而得罪了供应商,而父亲一句话便推翻了她的决定。 她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你太年轻,不懂商场上的人情世故”。 在一次访谈中,她无奈地说:“算妥协吧,我也需要先生存下去。” 这句话道尽了她在家族中的生存困境。
外人都羡慕她的富贵生活,却不知她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身边的人随时可能利用她,背叛她。 宗庆后去世后,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带着律师上门索要遗产,将宗家好名声毁于一旦。
宗馥莉的人生,并非享受财富的过程,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她从小在奶奶的冷眼中长大,在父亲的偏爱下学会隐忍,在众多虎视眈眈的“亲人”中苦苦挣扎求生。 她被指责冷漠,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毫不留情,但这或许是她生存的唯一方式。
她的“最伟大成就就是还活着”并非夸张,而是残酷现实的写照。从十四岁在异国他乡面对父亲的情人,到如今对抗同父异母的手足,她每天都在与试图将她击垮的力量抗争。
或许在王树珍的传统观念中,女人最终还是要嫁人,男人才是家族的继承人。但宗馥莉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女人也可以成为掌舵者,也可以成为家族的守护者。她的生命历程,是一曲关于女性抗争与生存的悲歌,也是对传统家族观念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