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马特·达蒙在接演《谍影重重》中的杰森·伯恩一角时,刚刚因电影《心灵捕手》而获得了好莱坞的认可。尽管制片方起初考虑了布拉德·皮特和罗素·克劳,最终却意外选中了达蒙。达蒙的“平民气质”让他脱颖而出,而他为了适应这一角色,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艰苦训练,逐渐将自己打造成“人形武器”。他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将体脂率降至9%,还学会了菲律宾格斗术、枪械拆解、高危驾驶,甚至能用圆珠笔和杂志等日常用品作为武器。
从一名文艺片演员转型为硬派特工,达蒙的训练异常严酷。他每天5点起床投入特训,在前海军陆战队员的指导下,进行三大核心项目的训练:近身格斗、武器本能化和极限驾驶。菲律宾武术Kali的课程让他掌握了肘击、膝撞等致命招数。在拍摄浴室格斗戏时,他因真实击打导致肋骨受伤,却仍坚持亲自上阵,没有用替身。这一切的困难,只能通过导演快速剪辑来掩饰。
最为震撼的训练部分,是将日常物品转化为杀人工具。比如,在经典的特工搏斗场景中,伯恩用毛巾绞杀敌人,利用书本来挡住匕首,这些都来自于《SAS生存指南》上的真实战术。与此同时,为了在驾驶场面中表现出极限技能,达蒙在专业赛道上苦练了两周,直到掌握了360度原地漂移的技巧。导演格林格拉斯明确表示:“我希望他在驾驶时能表现得像一头逃命的野兽,而不是一个帅气的特工。”
拍摄中的身体伤害和持续的疼痛让达蒙的表演更加真实。在《谍影重重3》中,摩洛哥屋顶的追逐戏中,他从4米高的脚手架跌落,随即被武术指导拉住腰带救下;在莫斯科车站的打斗戏中,左手韧带撕裂,但达蒙依旧坚持拍摄,最后将自己的角色“生理本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伤痛成为了伯恩坚定不移、坚持战斗的体现。
不同于007那种典型的科技与优雅风格,《谍影重重》系列以纪录片式的手法打破了特工片的传统美学。导演拒绝使用绿幕与特效,所有的追车、攀爬、枪战戏份都是实拍。在《谍影重重4》中,剧组甚至在马尼拉的窄巷中加固了60户人家的屋顶,演员们亲自上阵进行搏斗。导演坚持手持拍摄,镜头随角色呼吸而晃动,给予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特别是在纽约第七大街的追车戏中,摄影师被绑在车顶拍摄,颠簸的画面让人感到“生理性眩晕”,但这也增强了追逐战的紧张气氛。
这份写实主义不仅影响了观众的感官体验,还使得《谍影重重3》在奥斯卡中获得最佳剪辑与音效奖。影片中精确到位的呼吸声,犹如摩斯密码般传达着伯恩的紧张与压力。
而伯恩的反英雄形象,则以极其平民化的工具为基础:圆珠笔、杂志、书本……这些在中情局提供的特工装备里,看似普通的民用物品,都被转化为致命武器。达蒙表示:“伯恩没有Q博士,他的超能力就是将身边的一切物品都变成武器。”这种“工具平民化”与“动作去浪漫化”的做法,与《碟中谍》中的悬空窃取资料形成了鲜明对比。
训练成果的终极检验,出现在《谍影重重5》的希腊暴乱戏中。导演格林格拉斯曾表示,伯恩会利用路灯、垃圾桶,甚至周围的环境作为武器,这一切都是达蒙经过训练后反应本能的体现。在这种硬派而真实的特工形象中,人物与环境、动作与情感密切交织。
除了动作的外在表现,达蒙还将伯恩的内心世界深刻挖掘。与纯粹的动作片不同,达蒙为角色注入了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在拍摄女友玛丽的沉尸镜头时,达蒙要求重拍27次,他将对现实中妻子的恐惧感融入到角色之中,使伯恩的绝望与困境得以真实呈现。而第三部结尾的台词:“看看你们把我们变成什么”则是源于他与哈佛哲学教授讨论的结果——“暴力机器能否保有良知?”
最终,《谍影重重》系列的成功,证明了特工片的真正灵魂并不在于炫目的科技与幻想,而是在于血肉之躯的极限对抗。马特·达蒙的极限训练、真实的表演与对角色深刻的哲学探讨,铸造了“伯恩神话”。当中国的谍战片仍在沉迷于西装革履的偶像特工形象时,《谍影重重》已用一条更具挑战性、更贴近人性的道路,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具深度的特工形象:让演员成为武器,让疼痛成为台词,让迷茫成为信仰——因为真正的特工,并非完美的超人,而是一个脆弱却充满斗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