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戏台》电影版刚开启预售就遭遇寒冬——首日票房仅14.3万元,三天累计不足137万。71岁的陈佩斯抵押全部身家、耗费7年心血打造的这部电影,眼看就要“扑街”。
业内一片悲观:排片率从15%被砍到5%,场次被塞进上午10点和深夜的“垃圾档期”。影院经理们看着点映场均仅6.7人、上座率不足7%的数据直摇头。
7月17日,陈佩斯的老搭档朱时茂发布了一条视频。他红着眼眶说:“现在看电影的人少了,比过去……如果票房不好,佩斯,我拿个板凳坐在电影院,每天看,我给你冲票房去!”这位同样71岁的老友,早已悄悄为《戏台》投下100万元。
为了把豆瓣9.2分的话剧《戏台》搬上银幕,陈佩斯赌上了一切。他抵押了北京四环的老房子,自掏腰包填补资金缺口,总投资高达1亿元。影片筹备加拍摄耗时近八年,期间遭遇投资方五次撤资。
市场对这位71岁“过气”喜剧演员的回归并不买账。投资方直言:“现在没人看这种类型片了”。原定7月17日上映,又撞上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双重挤压,被迫改档至7月25日。
点映数据更令人揪心:场均人次6.7人,远低于《长安的荔枝》的107人。业内预测总票房仅1.6亿-3亿——而需要3亿以上才能回本。陈佩斯在宣布改期时,声音都在发抖。
谁也没想到,转折来得如此迅猛。点映口碑如野火般蔓延,评分飙至9.6分。7月20日,预售票房突破4000万——较首日暴涨近300倍。院线紧急调整排片,从冷门时段转战黄金场,排片率从5%飙升至30%以上。
上座率从最初的20%一路冲上90%,影院里出现了罕见场景:高中生和银发族同场观影,散场后父子讨论戏中深意。有观众看完立即购买下一场票,坐回原位二刷;还有老太太激动地给每一条皱纹的演技打满分。
“80后不是吃干饭的”,这群看着陈佩斯小品长大的观众发起“还陈佩斯电影票”行动。黄渤、姜武等零片酬参演的明星集体站台,崔健、蔡明等业界大咖力挺。
截至7月22日,《戏台》票房已突破3亿大关。距离5亿目标尚有2亿差距,但每天仍在以惊人速度增长。影院经理们承认“看走了眼”,紧急调配影厅资源,甚至有观众跨城奔赴IMAX场。
与依赖流量明星的常规商业片不同,这部民国背景的喜剧靠“自来水”口口相传。观众在社交媒体写下扎心评论:“细糠有嚼头”,意指影片后劲十足。年轻人在影院笑过后搜索起京剧名段,上班族突然理解长辈为何痴迷老艺术家。
专业机构预测模型面临挑战:当二刷观众比例高达30%,当00后与60后同时在购票平台打满分,传统票房公式已然失效。这部被批“话剧感过重”的作品,正用艺术完成度改写市场规则。
某影院经理看着监控画面感慨:深夜10点的场次,观众看到片尾字幕放完仍坐着不动,工作人员催了三次才离场。另一家影院里,高中生拉着爷爷的手说:“原来你年轻时看的戏这么有意思啊!”
“戏台子塌不了”——电影里的这句台词,如今成为现实写照。当陈佩斯在后台哽咽着说“这辈子值了”,当朱时茂那100万投资即将变成千万回报。
5亿或许只是数字,但满座的影院证明:好作品从不缺观众,真诚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