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观看了陈思诚编剧与监制的电影《恶意》,宣传上说这部片子要揭露网络暴力与人性的黑暗面。表面看,这部电影确实塑造了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仿佛每一帧都散发着恶意的气息。但看完之后,我忍不住笑了。陈思诚老师,还是太天真了。尽管他极力将人性想象得阴暗无比,最终展现的却仍然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大男孩形象。
现实的世界,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糟糕。它其实是混乱且不可预测的。你凝视深渊,结果深渊突然脱掉了裤子;你把良心放到天平上,天平不但摇摇欲坠,还是鬼秤,还会顺手抢走你的手机。你以为要面对的是“他人即地狱”,结果仔细一看,所有的“地狱”都成了笑话。嘎嘎嘎。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自媒体的主编,和实习生一起调查一宗坠楼案件的背后真相。她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反派角色,做的坏事儿就是不断催她快点发布推文,不要纠结真相,毕竟若不抓住热度,就无法蹭上风口浪尖。老板让她为公司旗下其他网红主播引流带货,但她不情愿,结果老板一怒之下,嘲笑她:“你那个账号又赚不了什么钱,MCN不就是靠这些网红支撑起来的吗?”这一幕让我忍俊不禁。陈思诚老师对世界的最坏想象,居然也如此天真,太温柔了。
在电影里,那个账号虽然不赚钱,MCN却愿意“养”她和她的团队,并且愿意分享三成收益。现实中的MCN可不这样,连流量都没你的份,哪有养你?他们拿走的是账号本身,一旦账号有了顶流的潜力,你的收益还得被压得低到不能再低。现实中的MCN,商单给你500块,还得感谢老板呢。你以为只要揭露真相就能带货?哈哈,你的“真相”发布之前,别人直播间的销量已经爆棚了。
说实话,如果把电影中的情节放到现实里,那个小女孩和护士坠楼事件发生后,楼下早就围着一群直播观众,大家开始纷纷刷礼物打赏,甚至直播求捐款。而电影中的主角,还在奋力“挖掘真相”。现实中,别的主播早就开始从年货卖到粽子,再到月饼的推广了,主角还在思考如何偷偷溜进医院采访。而且等她揭开真相,别人早已经爆单,直播间里已经和客服在激烈争论退款问题了。
电影中的小女孩妈妈被网暴时,眼睛死死盯着那些攻击她的直播间,完全忘了现实中她该去处理的是如何让她的直播间开始盈利。她丈夫拼命抢过她的手机,想砸碎屏幕不让她看那些攻击,但现实是——她老公若是把手机摔了,应该立刻开始喊:“手机坏了?别急,来看看这家回收平台,价格公道,打钱又快。”陈思诚老师编的剧情,和这个回收平台的巧妙广告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更何况,电影里的主角被网暴后撤出了网络,可在现实中,网络暴力一来,主角往往是去找新供应商,接着一波接着一波的打赏和礼物到账。主角不再是记者,而是新晋网红,转行做起了卖肉松饼的生意。那些曾经谴责她“吃人血馒头”的大学生,看到她新卖的红糖馒头时,可能会恍若未见。
陈思诚老师在电影中描绘的恶意,和现实中的恶搞,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网友们做网暴,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或许他们根本没有恶意。大家去社交平台,纯粹是为了寻找笑料,目的不一定是伤害谁,而是享受这场看似“恶意”的娱乐。至于后果?谁在乎呢?
在电影的结局,所谓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小女孩原来是自杀,护士是为了救她才一起坠楼。主角没搞清楚真相,随便写了文章,结果引发网友对护士的声讨。接着,大家又开始对小女孩妈妈进行网络暴力,最后,连主角也成了网络暴力的目标。陈思诚或许认为这个情节非常黑暗和恶意,但对于现实中的网民来说,这些事情的背后隐藏的根本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冰冷的娱乐与冷漠。
电影的最后,其实揭示了一个现代“罗生门”的故事。每个人在自己眼中都是好人,但在别人眼里却变成了坏人。然而电影过于复杂化了问题。现实中的网友,不需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别人,他们只关心谁能提供更便宜的东西,谁能更快的带货,谁能更“好看”。他们的关注焦点是这些,而非你挖掘出来的所谓真相。
在陈思诚老师的眼中,网络暴力的背后是“情绪的宣泄”,恶意则源自人们对真相的追求。然而,现实世界没有这么多复杂的逻辑,大家上网的目的就是找乐子,看热闹而已。没有那么多恶意,大家只是把这当成一场无休止的娱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