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已经在爱奇艺悄然上线了,虽然我也看了首播,但一直没写点评。有朋友好奇问我:“你不是挺喜欢唐香玉的吗?怎么没见你发声?”回想第一季,我确实很喜欢唐香玉的表演,她的那些讽刺恰到好处,特别是在具体的山东地域背景下,非常接地气。然而到了第二季,她的火力明显不如以往了。
第一季的唐香玉,善于调侃女性被排斥在桌子外,讽刺女青年被催婚等社会现象,这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很容易引起女性观众和有良知男性的共鸣。可到了第二季,她首期说的内容却变成了自己在山东春晚后台的见闻,家里过年吃饭,亲戚们不催婚了,她这个女性终于能坐上男士那桌,还能端盘蚂蚱……这些琐碎的私事,顿时让她失去了作为时代女性的共性标签。
唐香玉的这种平庸,实际上是许多喜剧名人走向平庸的必然结局。大多数成名喜剧人都是凭借讽刺时代共性痛点迅速蹿红,成名后却迅速远离当初的锋芒,转而混迹于平淡无奇的个人琐事,甚至开始追求“名头”本身。唐香玉的境遇,跟郭德纲的故事颇为相似。
郭德纲早年塑造了一个草根底层男性形象,通过对世界的讽刺和自嘲,迅速赢得了听众的认可。在那段时期,他与权威势力针锋相对,作品中所有的苦难都归咎于权威的不公。《我要上春晚》之类的作品正是以对立展现草根男的无奈。这种对立打法和部分女脱口秀演员对男性“开战”的逻辑如出一辙。
但一旦登上春晚,成为权威的一员,他们就难以继续对立,只能迅速缩回自己的舒适区,转向个人领域的讽刺。郭德纲春晚之后,相声质量急剧下滑,已不再怼天怼地怼空气,转而只敢讽刺于谦夫妇的市井小事。毕竟,“于家乐”最保险,继续为底层发声反而风险巨大。
唐香玉也步入了同样的轨迹。她登上的是山东卫视春晚,象征着官方认可,商业演出资格到手。此时,像唐香玉这样靠男性题材出名的演员,面临郭德纲早期同样的问题——继续挖掘深刻作品还是退守舒适区?郭德纲选择了后者,唐香玉似乎也是。
现如今,许多女脱口秀演员一旦成名,便不再深耕成名题材。她们明白触碰深刻社会现实意味着冒险,可能失去商业机会。多数人的目标是成名和赚钱,而非真正为女性发声。名气越大,她们越倾向于保守。
在第二季的舞台上,唐香玉不仅急于为自己的“山东”唱赞歌,也为小家庭唱赞歌,甚至公开赞美起了自己的三姨。结果,能凝结脱口秀讽刺艺术的,只有她个人了。脱口秀中的“唐香玉”,沦为为了盘蚂蚱大闹一场的女人。郭德纲还能吐槽于谦夫妇,唐香玉如今只有自己,结婚后说不定她老公会成新素材吧。
当大众期待成名喜剧人继续用大众素材讽刺社会时,他们却选择龟缩,躲进最安全的商业区块。这时候,观众自然会放弃这些曾被捧红的艺人——毕竟,观众的喜剧需求和他们成名后交出的作品质量严重不符。唐香玉们的平庸,注定是那些把成名赚钱放在第一位的女喜剧演员的必然归宿。
(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