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刑场一声枪响半年后,他最后一条“既相遇,莫相忘”的微博下,仍有新粉丝留言询问“哥哥何时复出”。
2022年2月12日,张艺洋在微博敲下一行字:“既相遇,莫相忘;既相守,莫相骗。”这条动态收获数千点赞,粉丝在评论区感动于他的“深情”。
没人想到,14天后,这位“深情男友”将折叠刀刺进16岁女友的脖颈——刀刃精准割断颈动脉、气管与食管,鲜血堵塞气管致少女机械性窒息死亡。
更没人想到,一年十个月后,他成为中国娱乐圈首位被执行死刑的艺人,刑场枪声却被捂了半年才公之于众。
血色生日宴:一场精心策划的“殉情”骗局树林里的生日庆祝,成了少女人生最后的噩梦。
2022年2月26日,陕西兴平市郊一片僻静树林,31岁的张艺洋以“庆生”为由,将同村16岁女友诱骗至此。当女孩再次坚决提出分手,他从口袋掏出提前备好的折叠刀,对准少女颈部疯狂切割。
法医报告显示,刀刃彻底割裂左侧颈动脉、气管及食管,大量血液涌入呼吸道,少女在窒息中痛苦死去。
行凶后,张艺洋的冷静令人胆寒:
- 他拿走女孩手机切断求救证据;
- 打车回家换下血衣,将凶器丢入水库销毁痕迹;
- 前往酒店用同一把刀割腕“自杀”,演完最后一场“殉情”戏码。
这场未遂的自杀成了警方破案的关键——酒店人员发现报警,血迹未干的“痴情男友”当场落网。
从PUA到屠刀:扭曲爱恋背后的控制游戏鲜血背后,是一段始于悬殊年龄差的畸形关系。
2025年9月,30岁的张艺洋与同村15岁少女“相恋”。当少女次年2月试图结束关系,他亮出控制狂的真面目:持续以自杀威胁、情感勒索(PUA)逼迫对方就范。
案发前数月,他的社交媒体已泄露危险信号。
那条“既相遇,莫相忘”的微博,如今被网友视为杀人预告;更早的动态中,他反复强调“久伴不相离”的占有式宣言,粉丝却赞其“用情至深”。
心理学视角看,这是典型的分手暴力“夺命三步曲”:情感操控、自杀威胁、致命报复。当少女坚持挣脱牢笼,屠刀成了他最后的控制工具。
生死两重天:从上诉求生到刑场枪决法庭上的求生欲,戳破了案发后“殉情”的虚伪面具。
2023年,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一审宣判时,张艺洋当庭提起上诉——这与案发后在酒店“殉情”的形象形成尖锐讽刺。
二审维持原判,最高法院核准死刑**。2024年12月18日,33岁的张艺洋在兴平刑场被执行枪决。
至此,他“创造”了一项黑色纪录:中国娱乐圈首位被处决的艺人。
讽刺的是,刑场外竟有年轻粉丝举着“哥哥别走”的纸牌。阳光刺眼,无人记得三年前树林里少女咽下的最后一口气。
未封杀的“死刑艺人”:娱乐圈监管的双重标准枪声消散半年后,一场更荒诞的“幸存”正在上演。
尽管张艺洋已被执行死刑,他的微博账号仍“健在”:55.5万粉丝,最后一条动态下,新增留言追问“哥哥去哪了”。其参演的《音疗大师》《斗贼》等影视作品依然可正常播放,音乐专辑《桥边姑娘》照常售卖。
这与吴亦凡等劣迹艺人的“全网消失”形成刺眼对比。网友质疑直指核心:难道“糊咖”犯罪就不算劣迹?*
当官方劣迹艺人名单迟迟未收录张艺洋,暴露出惩戒机制的选择性执行——肉体可消灭,但**网络空间的“犯罪者IP”仍在收割流量。
血色警示:当监管洼地遇上未成年保护盲区张艺洋虽死,三重隐患仍在发酵。
未成年保护机制的失效**首当其冲:15岁少女被困畸形关系长达半年,以自杀相逼的控制竟无人察觉?
更隐蔽的是对“艺人身份特权化”的纵容。张艺洋百科曾罗列多部“参演作品”,案发后网友深扒发现:这些剧集要么不存在,要么查无此人。有评论讽刺:“连演艺经历都是编的,彻头彻尾的骗子!”
当虚假人设成为犯罪掩护布,**监管却仍在以名气大小区别对待**——这记警钟,远比刑场的枪声传得更远。
2025年7月,张艺洋的微博认证仍挂着“金尚奖新锐男演员”头衔,获奖感言与杀人凶手的身份在数字空间诡异并存。
他的超话里,最后一条帖子停留在剧集宣传照;而百科“人物争议”栏下,短短三行字概括了那个16岁少女的死亡。
枪决能终结一个罪犯的生命,却填不平监管的洼地——当法律文书在档案室积灰,55万粉丝的账号仍在网络世界呼吸,某种更危险的信号正在滋长:下一个“张艺洋”,或许正披着更华丽的人设外衣,敲下又一条“既相遇,莫相忘”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