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在片场划掉片酬那一刻,或许没人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那时,剧本尚未敲定,排片计划遥不可及,甚至连陈佩斯的房子都已经抵押出去。业界普遍认为,一部讲京剧的黑白片,不会有人关注,更别提票房了。
然而,黄渤偏偏选择了这条几乎注定赔本的路。即便凌晨四点练声时,他从不喊累。那句带着北方口音的台词,他重复录制了一百多遍,直到录音师都忍不住说:“别再来了。”黄渤依旧笑着回应:“再不准,这角色就不对了。”导演陈佩斯在监视器后沉默了许久,最后轻轻道出:“他是真信这戏的。”
外界难以想象,《戏台》一开始的命运有多么黯淡。投资方变换了三次,最初愿意出资的两家公司签完合同后,立刻反悔。有报道称,剧组一度连排练厅的租赁费用都凑不齐,不得不选择深夜档练习——十点进场,凌晨两点离开。陈佩斯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时间,导演几乎每天凌晨骑车回家,困得在沙发上坐着就睡着了。朋友劝他放弃,他却说:“这戏我做不了,对不起我爸。”
谁也未曾预料,正是短视频平台的一段三分钟剪辑,让这部黑白京剧片焕发了生命。没有宣传,没有商业包装,依靠年轻观众自发的剪辑,一段台词——“人活一口气,戏撑一口劲”,被上传并迅速走红。留言中写道:“我爷爷是票友,看这片一边笑一边抹眼泪。”这段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一亿,评论区成了现实中的“票友集中营”。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票房不高,前五天才刚过五千万,和如今几亿票房的大制作相比,几乎微不足道。可它只排了5%的场次,很多时候只能在午夜或清晨上映。即便如此,它的场均上座率超过了大多数商业大片。影院经理感慨道:“前几天还没人看,现在午夜场全满,连旁边的便利店都开始多备夜宵了。”
这背后,不仅仅是情怀和怀旧,更是一次文化的逆袭。当我们看到00后在豆瓣上问“戏曲化妆怎么画眉”,看到高校社团主动联系剧组要剧本,准备排演校园版《戏台》时,便能理解,这不只是电影的成功,而是京剧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学习的标志。
真正非主流的地方在于电影的幕后逻辑——没有任何流量明星,全凭“活人干活”。导演不是靠营销号捧红的,而是凭着坚守和“熬”;演员也不是依靠热搜走红,而是通过一遍遍背台词、练唱、排练,直到“像一个真正的戏班子”。
陈佩斯曾说过一句重话:“我们这一代人,是靠信念撑到今天的。”在这个连网剧都要依赖“爆点转折”的时代,他坚持用黑白片讲述京剧故事,排除一切套路,去讲一个慢到“观众容易走神”的故事。看起来是傻事,但当那句“戏比天大,钱算个屁”出现在影院大屏幕上,全场掌声雷动时,或许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做。
有评论说,黄渤这一举动是拿票房赌尊严,用时间换取文化传承。有人怀疑,认为这不过是演员制造人设的套路。可当我们在影院听到那句发音不完美但情感真挚的唱词时,才会明白:不准确的,不是黄渤,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戏”的距离。我们早已忘记,舞台上的每一招一式,背后是无数前人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依旧有人记得。而这件事,平台算法无法预测,流量公式也无法模仿。它只能依靠一群人,一字一句,一点一滴,去磕出来,去喊出来,去撑出来。
《戏台》最后是否赚到大钱,已经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把“戏”从老一辈的手中传递到了下一代的眼前。
希望未来更多这样的“傻事”能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