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苗阜的西安青曲社正面临“黄”掉的危机,演员们恐怕会因此各自离开,像被踢倒的煤火炉一样散伙(火),四散而去,寻找新的生计之地。曾经气吞万里如日中天、誓言要与德云社一较高下的苗阜,今天竟然走到了这个地步,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昔日的光鲜亮丽已经逐渐褪色,留下的只有他独自一人的叹息,无法言说的无奈与苦涩。
青曲社深陷经营困境,危机早在几年前便悄然显现。曾经人满为患的剧场,如今已是门可罗雀,观众稀稀拉拉,气氛冷清,惨状令人心酸。面对这一局面,苗阜不断高声呼吁上级部门给相声社团提供补助,寻求一些“施舍”,可惜的是,这种盲目依赖外部援助的做法,最终只会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嘴上发泄的只不过是一些无意义的牢骚罢了。
当初,郭德纲的“留手之举”让苗阜感到无比愤怒。当德云社仅派几名弟子到西安演出时,剧场的观众反响热烈,票房也随之飙升,这令苗阜心生不满,认为德云社在暗中挤压青曲社的生存空间。有人透露,当时苗阜面色愠色,眉头紧锁,愤怒至极,居然摔了茶杯,玻璃渣四溅,情绪激烈到极点,似乎这一次的“小小”不公让他痛彻心扉。郭德纲虽然做得有些微妙,但一直未在西安开设分社,避免了与青曲社正面冲突,体现了一定的宽容。而青曲社在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如德云社的竞争下,本应在西安市场中稳占鳌头,可偏偏还是落到了拖欠演员工资、濒临倒闭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苗阜似乎不愿直面问题的根源,他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也没有去深入思考自己与德云社差距的所在。毕竟,德云社没有主动与他对抗,也没有抢占他的一席之地。问题出在青曲社自身——没有创新,节目的内容过于老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观众的流失、演员的流动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
苗阜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对青曲社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状态,他急于四处求助,寻找赞助商,试图挽救濒临崩溃的社团。然而,结果却总是事倍功半,效果微乎其微,这让他深感无奈,仿佛冰冷的现实扑面而来,彻底将他浇透。曾几何时,苗阜曾口口声声批评郭德纲的相声文化为“屎尿屁”,轻视德云社的成功,但如今,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失败”,而德云社却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或许苗阜心里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苦衷,但当观众的关注与热情早已不再,或许这正是他无声的告别。观众的需求很简单,他们要的是精彩、充满创意的相声作品,而不是空洞的自我辩解。对于他们来说,感动与欢乐才是相声的灵魂。有人分析认为,青曲社的问题出在定位模糊,既不愿彻底商业化,也不肯静心钻研作品,导致两边都做不好,最终步入死胡同。
在我看来,苗阜心中有一个极强的“官”心思,他担任了多个职务,分散了过多精力,未能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青曲社的管理和创新中。结果,他的社团在逐渐失去活力,陷入低谷。之后,他想要重整旗鼓,但却因为队伍内部分歧,尤其是与演员张玉浩的意见不合,导致了矛盾激化,最终张玉浩一记耳光“打散”了他们的关系。于是,青曲社失去了两员“大将”——张玉浩和搭档卢鑫,剧团的核心力量也因此瓦解。
青曲社的衰败与德云社的繁荣,注定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一个相声团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不与大众需求对接,那么最终只能走向衰退。无论是卖枣的还是卖碗的,若不与时俱进,早晚会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