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纯元
编辑 | 先锋谷影视娱评
“雷佳音,真的是拯救了内娱吗?”
近年来,雷佳音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他那一如既往的皱眉表演和几乎相同的角色形象似乎成了大家口中的“雷佳音式标签”。社交平台上,各种关于他“无处不在”的抱怨声不绝于耳,曾经对他演技的赞美早已被观众逐渐转化为对“雷佳音疲劳”的反感情绪。随着越来越多的网友在网络上公开抵制他的声音,甚至有不少人将他归为“资源咖”一类,观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升温。
官媒针对此现象发布的锐评,犀利地剖析了其中的深层原因。每当我们从众多星光璀璨的作品中看到雷佳音的身影,从《长安的荔枝》到《酱园弄》,这位核心主演的表现总能引发激烈争议。人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探讨一个问题:“雷佳音的资源,究竟为什么这么好?”
不易之路:雷佳音的成名之路
雷佳音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回望他的演艺历程,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雷佳音与胡歌是师兄弟,而郑恺、陈赫、杜江则是他的同班同学。当时,他本以为自己凭借扎实的演技和舞台经验,能够与这些昔日同学一较高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初入演艺圈的他,虽然尝试过话剧、电视剧以及电影,甚至还勇敢挑战过喜剧与“扮丑”角色,但始终未能突破瓶颈,依然是圈内默默无闻的一员。
直到后来,连佟丽娅也在感慨,“雷佳音真的有些点背……”然而,雷佳音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终于在《黄金大劫案》中凭借精湛的演技,拿下了多个电影奖项,从此打响了属于自己的名号。
2017年,《我的前半生》的播出成为了雷佳音人生的转折点。以“前夫哥”形象走红的他,经过漫长的沉寂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爆发。观众开始真正认识到,这个演员并不只是一个“窝里横”的配角,而是一个能够将“窝囊”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实力派演员。
成功与困惑:当资源成为负担
随着雷佳音的名气逐渐攀升,各种影视剧邀约也纷至沓来。他参演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人世间》里的周家老二周秉昆、以及《第二十条》中的检察官等角色,无一不让他在业内的地位愈加稳固。更重要的是,他凭借多部作品的稳定表现,拿下了飞天奖、白玉兰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成为了业内的常胜将军。
然而,随着名气的暴涨,雷佳音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热门影视剧中,几乎成了每个影视大制作的常驻角色。这种“频繁刷脸”的模式,虽给他带来了无数奖杯和荣誉,却也让他逐渐成为了观众审美疲劳的对象。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雷佳音的“演技包袱”似乎有些过于单一,每一个角色中那种熟悉的情绪表达方式——无奈、愤怒、悲伤,几乎都在同样的演绎轨迹上循环往复。
例如,《长安的荔枝》和《酱园弄》中的角色,虽然背景和时代各异,但雷佳音所演绎的角色,都是那些身陷困境、充满无奈的“窝囊”中年男子。他微驼的背影、低垂的眼角,以及那种似有若无的叹息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将这两部作品中的雷佳音角色混淆。甚至有网友提议,将雷佳音出演的多部影视作品片段混剪,恐怕难以分辨哪一部是出自哪个剧集。
在未来即将播出的众多新作中,雷佳音依然将占据重要角色。不论是姜文执导的《你行!你上!》还是冯小刚导演的《抓特务》,雷佳音依然是海报上的核心人物,成为了这些作品的关键营销点之一。曾经的他,几乎是保证票房和收视的“安全牌”,但如今,评论区的负面评价却铺天盖地而来,质疑声几乎盖过了他的所有支持。
业内的“人设困境”:从雷佳音到全行业
雷佳音的境遇,事实上并非个例。在如今的影视市场中,像张译、黄磊、王耀庆等演员也都面临着类似的“人设困境”。观众对他们的认知早已被固化,张译几乎总是最正义的警察,黄磊则是最知心的大叔,王耀庆则无一例外地饰演富有的总裁。这些固定角色形象和惯常的戏路,早已让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
但这种同质化现象并非演员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官媒《扬子晚报》在分析时指出,雷佳音所遭遇的“角色同质化”困境,其实反映的是整个影视市场的疲态。导演们过度依赖已被市场验证的演员,无疑会导致同类角色的重复演绎,进而产生“审美疲劳”。
不仅如此,导演们选择雷佳音作为主演,往往是基于他“可塑性强”和“易于合作”的优势,这使得他在合作大腕时显得更具吸引力。然而,导演们也面临着“可选择演员不多”的尴尬局面,这也让雷佳音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影视行业的突破与创新
雷佳音的“人设复读机”式困境,警示了整个影视行业:市场对创新的渴求和观众对新鲜感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果整个行业继续在“套路化”中沉沦,不仅雷佳音,所有演员和作品都可能陷入同样的困境。
当务之急,正是如何打破这种“舒适圈”,为观众提供更加多样化、富有创意的角色和故事,避免陷入“重复自我”的怪圈。否则,观众终将有一天会作出选择,转向更具新意和挑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