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如今已成为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起初,整个氛围极其温馨祥和。
“宋佳荣获视后,实至名归。”
“这一届白玉兰别具一格,没有争奇斗艳,更没有冷嘲热讽,所有人都真心为获奖者喝彩。”
然而,风向逐渐转变,焦点纷纷聚集到了刘亦菲身上,她成了众矢之的。
缘由竟是她出席了提名晚宴,却未出席第二天的颁奖典礼。
随后流传的各种传闻更加离谱荒诞:
有人说,暴雨阻断了她的归途,礼服被浸泡,无法出席颁奖。
有人称,她知晓未能获奖,哭泣过后便跟随团队悄然离开。
还有人直言,她因未获奖便弃席,表现无赖,不愿接受失败。
“输不起”、“耍大牌”等标签迅速贴满她的形象。
几乎成千上万人对她口诛笔伐,恨不得将她钉上耻辱柱,真是荒谬至极。
“白玉兰奖”自创办以来,一直是业界含金量最高的殊荣。
每一位斩获视后的演员,无一不是实至名归,若真早早泄露获奖名单,这奖项就失去了威严,沦为笑柄,如同某些“鹰奖”一般。
回顾刘亦菲的经历,她似乎始终活跃在舆论漩涡中,却始终淡然处之。
15岁踏入演艺圈,她是那个陪伴我们成长的童年女神,塑造的角色灵气十足,深入人心。
然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有人说她靠资本运作红遍大江南北,有人恶意中伤她为金主堕胎,甚至荒谬地称她是变性人。
为了澄清这些谣言,她特地登上《今日头条》。
但她的回应并非以理服人,而是一句淡淡的“我不想太理会,都是他们无聊”。
说这话时,她面无表情,眼神里满是漠然与无所谓。
从那以后,刘亦菲似乎找到了最舒服的生存之道。
当有人问及她对变性人言论的看法,她一本正经地板起脸说:“其实我是男的。”
当有人质疑她演技没有进步时,她坦然回应:“拍戏时,我的眼神就是发呆。”
有人批评她戏份大尺度,她莞尔一笑:“露个肩膀也算大尺度吗?”
“为什么露肩、吻戏就会被质疑突破玉女形象?”
刘亦菲不理解,我们更不理解。
演员的职责是塑造角色,角色成就演员。
当导演喊出“开始”那一刻,演员不再是自己,而是角色。
既如此,何必斤斤计较?
如果连这些都不能接受,又怎会有多少经典诞生?
刘亦菲身上最珍贵的,不仅仅是她出众的颜值,更是她那份坦然和坚韧的心性。
她从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
还记得当年一场活动,杨幂等人相互推诿,不愿靠近她。
当时真正显得尴尬的,是那些用礼貌做武器试图孤立她的人,而不是静静站立的刘亦菲。
有人说她演技差。
或许,这样的评判者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她的眼睛。
不妨拿她这次白玉兰提名作品《玫瑰的故事》仔细品味。
我们常对年龄偏大的演员出演偶像剧持批评态度,尤其是演少女角色。
但36岁的刘亦菲饰演18岁的玫瑰,却彻底颠覆了偏见。
年龄从不是桎梏,限制她的只是颜值和灵动。
她塑造的玫瑰没有一丝颓废感,没有大量磨皮滤镜,眼角的细纹也若隐若现。
36岁的她身着少女装,头戴粉嫩发卡,毫无违和感。
面对告白,她冷静拒绝;职场上干练聪慧;分手后流露伤心,绝望时展现心死。
若真演技平庸,这剧的收视怎会如此亮眼?
如今,针对刘亦菲的口诛笔伐,在我看来,不过是掩饰不了的嫉妒。
嫉妒她在黑暗中依旧清澈透明,嫉妒她坚韧不拔的实力。
这既可笑又悲哀,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