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生是《歌手2025》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选歌在众多歌手里也别具一格。
他要么从故纸堆里挖掘被埋没的金曲,要么翻唱极具人文关怀的或引领人性光辉的经典。
所以我对他的选曲从来没有怀疑过。
《歌手2025》第十期,他选择了一首反战题材的作品《红绣花》,这首作品从歌词到旋律线都较适合舞台改编,从而激发起人们的家国情怀。
在陈楚生情绪饱满的演绎下,这首歌曲最终在第十期的排名中位列第四。
为什么第二名的艾莉西亚,第三名的李佳薇都出现了明显失误都能够名列前三甲,而陈楚生拥有超强国民认可度,又选择了这样让他充分发挥的作品,只是居中排名?
而我为什么以前总是第一时间点评他的作品,而本周我却拖到了最后一天来点评呢?
那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首作品。
一、
在这个冷战不断,热战弥漫的新时代背景下,陈楚生选择这样一首反战歌曲恰逢其时。
有人可能认为现在国家给予我们的满满安全感,人人安居乐业,家家欢声笑语,这样的题材是否太过沉重?
要知道,理想与情怀之所以存在,它是支撑一个人长期奋斗的巨大能量,也蕴含在每天的一粥一饭之中。就像爱情,你不相信它,你才得不到它。而不是你得不到它才不相信它。
或许这就是陈楚生选择这首歌曲的原因,先是选题再是歌曲,然后就选择了这样一首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
这首《红绣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林觉民的《与妻书》,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00多年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这位将家国情怀演绎到极致的赤子,瞒着父母和妻子,和族亲林伊民、黄兴等人,秘密筹划发动黄花岗起义。他深知凶多吉少,便于深夜写下了两封绝笔信《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用血泪写成,令人声泪俱下,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他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忧虑关怀,用委婉动人又荡气回肠的笔墨倾泻而出,感人至深。
这首《红绣花》就是以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为内核,通过“红绣花”这个意象,展现出了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悲怆和苍凉感,令人黯然神伤。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二、
这样一首跳脱出情爱窠臼,融合了反战与家国情怀的作品,是华语乐坛少有的“人文叙事”的创作。
也因此陈楚生投入饱满热情,将它演绎得扩展了原作者的想象空间,于悲怆中带有温情,于感伤处又有希望。
- 这首悲情的小调歌曲,主歌段低吟浅唱,以民谣式唱腔,进行铺陈叙事,速度的放缓,节奏的留白处,让听者自动填补沉重情绪。
特别是小提琴在里面尤为突出,开场时,就给这首歌定了悲情的调子,从高音区起势滑落低音区又上扬,让气氛既感伤又悲壮。
说唱部分加重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痛,与为了国家安全舍小家保大家的使命感,这个部分的加入,让整首歌曲有了信仰的高度。
而且,说唱部分急促感让人想到“战鼓催发”,换气时的气声亦如战火硝烟扑面而来。
而到了“白鸽在梦里安睡”,他独特的哭腔,显得脆弱而美丽,更增添其无奈和伤感。陈楚生在副歌这种爆发和控制中的克制感,更显悲情。
最后,升调时又加了力量感和怒音,歌唱着、控诉着战争的残酷,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他“以声代笔,绣出悲情底色”。
最亮眼的还是小提琴的“尾声”,如泣如诉,让作品升华为“绝别诗歌”,唯美至极,又伤感至深。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三、
题材是少有的“人文叙事”作品,陈楚生的表达又如此催人泪下,为什么这首作品却只获得中间位排名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了作曲上,也就是歌曲本身的“大众化倾向”,并不一定适合《歌手》舞台。
这也是我初听就无感的原因,歌曲的旋律走向上的套路化,让我感觉陈楚生在卖力地雕琢一件音乐工艺品。
无论多么浓墨重彩的外壳,无论怎样锦上添花的修饰,都无法将一件工艺品打造成触动人心的顶级艺术品。
旋律,就是一首歌曲的灵魂。优秀的词作、极致的演唱技巧是躯干和血肉,他们可以互相成就,却不能替代彼此。
陈楚生已经很努力,编曲上有战争所带来的悲怆感,歌唱上有爱的深情和分离的伤痛,保家卫国的壮志以及阴阳相隔的悲情,他都充分演绎了出来。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所以说,很多时候,歌手被迫唱他人作品,特别是某些网红歌曲,就会存在“大众流行”与“内在灵魂厚度”之间的割裂感。选曲机制是否对歌手有所限制和束缚我不了解,但从这件事上来看,选曲是重中之重。
希望陈楚生接下来在选曲上更严谨些,这首《红绣花》就像一件针脚绵密却偶有跳线的绣品,并不影响他整体艺术水准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