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忻州市纪委监委)
山西原创廉政话剧《于成龙》在京上演
让厚植于历史的廉洁文化活起来
跌宕的剧情动人心扉,铿锵的语句振聋发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伴随着台上演员们一遍遍重复的高声吟诵,整个剧场回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幕拉开,华灯渐明,山西原创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近日在北京上演。该剧由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方正出版社、山西省文旅厅、山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以清代山西籍廉吏于成龙为原型,生动展现了他坚守“自省六戒”,为民请命、惩治贪腐的感人故事。
话剧《于成龙》演出剧照。山西省话剧院供图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评价:“话剧《于成龙》人物塑造有所突破,成功塑造了于成龙这一‘熟悉的陌生人’艺术形象,既承载着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又饱含浪漫主义的情怀张力;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从历史与现实生活出发,既贴合历史背景的真实情境,又呼应当下的时代需求。”
《于成龙行书诗轴》:忆君貌骨似清秋,每爱生涯不裹头。有兴辄同鸡黍客,无家肯为稻粱谋。 刘同华 摄
为政之兴,全在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从古至今为官者只有放下身段,深入闾阎,才能体察最真实的民情;只有不计个人得失,勇挑重担,才能解决最迫切的民困。
剧中,于成龙赴直隶上任,四处逃难的灾民、十万火急的灾情与县衙里大摆酒宴的官员们形成鲜明对比,而官府用来盘剥百姓的“火耗银”更让他痛心。重重矛盾,刻不容缓。经过思想斗争,于成龙决心冒死私开皇家粮仓,赈济灾民。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历经六省七地,一生清廉,恪尽职守,逝世后,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为官当如于成龙,始终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
据《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于成龙步入仕途时已年过四旬,被派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罗城任知县。县城只有六户人家,县衙更是无比简陋,只有于成龙主仆二人。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开启了宦海生涯的第一步。几年后,罗城大治,“禾穗被野,牛羊满山”。历经万般艰难,于成龙始终清廉自守、勤政为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清代方大湜所撰《平平言》中,曾记载一句从政箴言:“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于成龙正是“为民佣”的典范。他一生奔波劳碌,所求无非百姓安宁富足,其爱民之心,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故能赢得万民爱戴。
穿越历史烟尘,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仍催人奋进、感人至深,其清官廉吏的形象深入人心,魅力历久弥新。因此,其生平事迹被多次艺术化呈现,从京剧舞台到话剧剧场,从皮影戏到电视剧,常演常新,经久不衰。话剧《于成龙》让浸润在典籍里的清廉故事“走”了出来,让厚植于历史的廉洁文化“活”了起来。该剧于2022年5月首演,已先后在国内20多个省市演出70余场。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重大演出活动,受到观众肯定和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众多奖项。
情有私偏,法唯公正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陈曦认为:“话剧《于成龙》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作品聚焦于成龙从福建调任直隶巡抚后至去世前四年的事迹,这段时间内其修河道、整顿吏治、反腐赈灾等作为,在《清史稿》中均有记载,保证了历史骨架的真实性。同时,通过虚构细节强化戏剧冲突,为历史叙事填充人性化血肉,符合新编历史剧‘以虚补实’的创作范式。”
创作者将于成龙置于社会历史与人伦道德的考验中进行立体塑造,让典型人物在现实困境与个人职责间煎熬奔波,充分彰显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忠诚担当、廉洁奉公和以民为本的情怀。
对待公与私的态度,是对官德人品的有力检验。自古以来,公私分明是备受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从“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大凡清廉的官员,皆把公私不分看作是极大的耻辱,悚然自惕,公私之间决不越雷池半步。
此剧在情与法、情与义的纠葛中塑造了于成龙不徇私情、一心为公的耿直品性。当他因为私开保定皇家粮仓,而被明珠等人步步紧逼,以“法不容情”为由,要置于死地时,于成龙慷慨陈词:“法应容情!”而当他的妻弟邢家良犯了刑律、一直跟随他左右的师爷苦苦求情时,他断然回答“法不容情”!前一个“情”字,关乎直隶众多百姓的生死,属于公义;而后一个“情”字则是家族亲情,舍亲情而取公义,正是一个清官廉吏必须做出的选择。
如此艰难抉择,展现着于成龙奉公守法的刚正秉性。一丝一毫的徇私,便是对国法尊严的亵渎,对天下公理的背叛,剧中这一“法应容情”与“法不容情”的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于成龙心中那杆秤——情有私偏,法唯公正。为公义,他可冒死犯颜;为私情,他则铁面无私。
历史上,于成龙在黄州上任伊始,便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针对当时贿赂公行、请客送礼甚嚣尘上的风气,于成龙发出《严禁馈送檄》,利用中秋节之机,从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出任两江总督后,于成龙还制定了《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一时弊绝风清。在福建任上,他查办了满洲贵族掠卖良民为奴的大案,顶住巨大压力,使数百名无辜百姓得以释放还家。
公私分明、大公无私。于成龙将“公”字刻于心间,将“私”字拒于门外,无论是面对灾民的苦难还是权贵的威逼,无论是处理亲族的罪责还是下属的请托,他心中只有天理国法、民生疾苦,绝无个人恩怨、一己私利。这种将“公”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价值坚守,是其成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核心支撑,也是其赢得万民敬仰、青史留名的根本所在。
身正影直,韵重流长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认为,话剧《于成龙》思想深刻性与思辨性突出,现实意义与艺术传承并存。该剧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于成龙在面对亲属案件时,虽然百折千回,但最终坚守原则,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准则,这种真实的挣扎与抉择引发观众共鸣。该剧继承与发扬话剧传统,延续了中国话剧百余年“拥抱现实、服务生活、表达民意”的优良传统,通过历史题材映射现实,让观众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结中产生思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历史题材一直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历史题材创作要想出新出彩,就要立足于时代审美,体现出当下人们对于精神和价值探索的高度、深度和丰富度。话剧《于成龙》在故事结构、表现形式、主题蕴涵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挖掘梳理、提炼表达,抓住了惩治贪腐,抓住了国计民生,抓住了是非抉择,抓住了忠奸博弈,因此愈发感人肺腑。
在《》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看来,作品以严谨严肃的历史观,既展现了人物的历史精神,又融入对现实的深刻观照,该剧对廉吏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示范。从开篇至结尾,永宁书院的朗诵声贯穿始终,巧妙揭示了于成龙“苍生为念”的为民情怀,以及其对“为何做官、怎样做官、如何做好官”的深刻思考,蕴含深厚人文内涵,相关处理极具艺术性。
古往今来,廉则兴、俭则固,贪则衰、奢则败。史载,于成龙每日饮食仅粗米蔬菜,或佐以一碟豆腐,遇到荒年甚至以糠粥代替主食。厨房里,常常釜甑生尘,偶有客人来访,他不过增加一盘豆腐,自嘲是“待客之珍”。于财富无所求,于口欲无所嗜,久而久之,“于青菜”的名号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其清俭自持的独特标识。
大幕落下,余韵渐杳。于成龙那份视民如伤、秉公持正、清俭如初的精神品格,已化作一种永恒的叩问与烛照。当“天下廉吏第一”的金匾再次被人文的清风拂亮,当“于青菜”的清名于典籍深处散发幽香,它所呼唤的,正是每一位为政者心中对人民的赤诚、对权力的敬畏、对廉洁的坚守。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