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译主演的新剧《以法之名》引发了广泛讨论,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有人觉得剧情拖沓,许多情节含糊不清;也有人认为这是继《人民的名义》后,反腐剧中的佳作。
究竟谁对谁错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挺有趣的——我一直以为将对方的辩护律师“送进去”是个网络段子,结果《以法之名》竟然真的拍出来了!除此之外,还有个令人不解的点——蒋欣的角色设定。实在搞不明白,为何要给她设立这样的形象。
特别是在审讯室的戏里,蒋欣毫不分青红皂白冲进去大喊大叫,瞪眼跺脚,这一幕让人看了真觉得不像检察官,更像是菜市场的大婶。而且,她之前一直给人冷静、稍显弱势的感觉,突然间风格大转变,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另外,剧情中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某些角色戏份过多,甚至有抢主角风头的嫌疑。还有,法律常识的薄弱也是一大槽点——比如女律师当庭翻供,法警们竟然反应迟钝,完全没反应。当蒋欣怒吼“你们讲不讲人情”时,更是引发了一阵哗然。
如果换个名字,《以法之名》倒不如叫《以吵之名》更为贴切。因为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吵架展开的,无论是开会、审讯,还是意见不合,甚至调查受阻,大家就开始吵个不停。
总的来说,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并不温和,大家普遍认为演员的表演痕迹过于明显。虽然是第一次看的人或许能接受,但对那些多年来在荧幕上看到这些演员的人来说,这种熟悉感未免有些厌倦。蒋欣始终是那副表情,张译依旧延续着自己的演绎风格。
几个月前,张译在华表奖上宣布了自己息影的决定。影视圈在不断变化,张译也想追赶潮流,但似乎他很难突破自我。从《以法之名》来看,张译显然过于依赖自己的舒适圈。自2019年以来,他几乎都在演警察角色——郑朝阳、安欣、罗坚这些角色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也许这就是张译独特的表演技巧。
作为一位公认的中生代顶级演员,张译这种“轻松挣钱”的方式,可能给外界留下了“不够珍惜自己羽毛”的印象。正义感、理想主义、诙谐幽默,加上标志性的紧锁眉头、夸张的眼神和一些口语化的语气词,他的每个角色就这样出来了。
这并不是说张译演得不好,事实上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他的表演给人一种踏实自然的感觉。但问题是,观众喜欢的更多是张译这个人,而非剧中的角色。演员要塑造角色,而不是让角色脱离演员来评判自己,假如过于关注演员本人,观众很容易就产生审美疲劳。
《狂飙》中的安欣为了保护女友说了“我不爱你,注意安全”,而在《他是谁》中,卫国平也说了类似的话。这样的重复出现在剧集中并不鲜见,有人会认为这归咎于编剧,但其实很难想象两个不同的编剧会写出完全相同的台词。其实像张译这样的演员,很多时候是可以自如地跳出剧本,临场发挥的。所以很显然,这种台词重复的现象有时源自他自己潜意识的还原。
再说到张译的口语习惯——“嗯”“啊”“欸”,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便有了这种风格,最初听起来还挺舒服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开始变得让人有些厌倦。审美疲劳就是这样悄然产生的。
总的来说,张译的现状便是如此。有人说,一个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人,尽管《以法之名》遭遇吐槽,依然有不少人喜欢这部剧。喜爱就代表优秀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抗日奇侠》这种抗日神剧也该是被赞誉的典范,怎么它们不拿白玉兰奖或飞天奖呢?
作为张译的粉丝,我依然希望他能跳出舒适圈,挑战更多不同的角色,带来更多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