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的演艺之路,原本是典型的“厚积薄发”,但如今却因过度曝光而饱受非议。刚刚获得影帝殊荣,紧接着便遭到央媒的严厉批评,这位曾是国民演员的明星,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雷佳音的演艺生涯经历了多年的蛰伏期。2017年之前,他曾在《回家的诱惑》中饰演品如的哥哥,在《杜拉拉升职记》中跑龙套,几乎没啥存在感。但一切在2017年迎来了转折点。那年,凭借《我的前半生》中前夫陈俊生这一角色,他一下子走红。陈俊生不仅让观众又爱又恨,还极大地推动了雷佳音的事业。此后,《长安十二时辰》、《人世间》等作品不断升温,让雷佳音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视帝,张艺谋、冯小刚等大导演纷纷争抢与他合作。
然而,这种不挑戏、不拒绝的态度,也让雷佳音逐渐陷入了高产低质的困境。从2023年至2025年,他参演的作品已经达到17部,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部新剧上线。就算是调侃,观众也不禁感叹:“打开电视是他,走进影院还是他,连广告里都有他的身影!”
这些频繁的曝光,虽然让雷佳音保持了高热度,但也让观众的耐性渐渐消耗殆尽。央媒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指雷佳音在选角和表演上的问题。无论是《我的前半生》的陈俊生,还是《人世间》的周秉昆,甚至是《第二十条》的韩明、或是《长安的荔枝》的李善德,他的角色在看似不同的背景下,内核却都出奇地相似——总是皱眉、叹气、驼背,一直在演那些被生活碾压的中年男人。
这种角色的同质化,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曾经在《黄金大劫案》里饰演小东北时,雷佳音眼神充满灵动,情感真挚,但如今,他的表演似乎陷入了固化的套路中——每次的“委屈”都是皱眉,“愤怒”总是瞪眼,“无奈”则是叹气。和张译、黄渤等人主动减产、追求突破的做法相比,雷佳音似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区,而这种“安全牌”反而变成了风险。
实际上,雷佳音的高频率曝光并非他一人的问题。正如冯小刚所说,雷佳音事少、不挑戏、好用,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演员,虽然得到了制作方的青睐,但也因此被过度消耗。加之如今许多剧本中的中年男性角色往往过于单一,雷佳音能选择的角色并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当前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随着2025年观剧趋势的变化,角色的新鲜感开始超越演员本身的知名度成为了观众的首选标准。现在,观众不再满足于精致但平庸的作品,他们渴望的是惊艳的体验,而非被“驯服”。而央媒的批评,虽然尖锐,却可能是雷佳音的转折点。通过减少拍摄量,他或许能够像张译一样,回归生活,沉淀演技,从而在选剧本上更具深度,挑战新的角色类型,打破固有的“窝囊废”标签。
从“国民演员”到“人见人烦”,雷佳音的转变,恰恰反映出演员的“保质期”问题——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刷脸的频率,而在于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当观众开始厌倦同一张脸和同一套表演方式时,再好的“安全牌”也会变成风险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只有通过打破同质化、鼓励创新,才能真正走出“人见人烦”的困境,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进步。
对此,大家怎么看待央媒对雷佳音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