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淬火年代》讲述了柳钧因安总倒台而深陷困境,最终在经历了一番调查后,凭借着自身的坚持与宋运辉的支持,成功脱罪,避免了牢狱之灾。然而,当我看到剧集即将迎来大结局时,才深刻意识到这部剧最为致命的缺陷——主角柳钧的角色塑造根本没有立起来。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宋运辉的“金手指”作用过于强大,他仿佛从《大江大河》中走出来,带着超凡的光环,全程开挂,几乎解决了柳钧所面临的所有难题,使得柳钧看起来像一个被精心操控的木偶,而非一个自力更生的英雄人物。
柳钧这个角色,最初在剧中的亮点出现在他面对一系列工厂危机时,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成功应对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在与林岳的对抗中,柳钧展现出了自己的智谋和决心,打得有来有回,表现得相当独立和自信。然而,随着腾飞厂的成立,柳钧逐渐沦为了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实际上,在工厂的重大突破与技术攻关中,柳钧并没有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整部剧看下来,他更多的“贡献”就是通过投资、砸钱,力排众议,推动研发中心的发展,似乎他所做的唯一“决定”就是不断注入资金。
对于柳钧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应对,剧集中的答案几乎总是“找宋运辉”。例如,腾飞厂虽然研发出一款高精尖的配件,但没有大厂愿意采用,正是梁思申将柳钧引荐给宋运辉,才得以在宋运辉的强力支持下,成功将配件推入东海市场。至于配件中的表面防腐问题,同样是宋运辉出面解决的。
这其中的细节远比剧中展现的更为复杂。一个看似简单的阀门配件,背后隐藏的其实是重大的利益纠纷。东海内部很可能有来自外国厂商的代理人,而这些代理人显然会因腾飞厂的产品进入市场而面临利益损失。宋运辉不顾这些阻力,排除万难,帮助腾飞厂解决了这个难题,也因此为柳钧创造了无数的机会。从此,宋运辉就像柳钧的“金手指”,时刻为他提供支持。
宋运辉不仅在资金与项目上给予柳钧帮助,还通过力推国产化政策,使得柳钧所在的腾飞厂顺利获得了来自北原的资金支持,这为腾飞厂的腾飞项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保障。特别是在当时,北原的安总有意与东海合作,而宋运辉的引荐使得柳钧得到了北原的重视,成功获得了资金,并帮助腾飞厂启动了“东海一号”项目。没有宋运辉的强力支持,腾飞厂无论如何也无法承担这样一项庞大的项目。
当柳钧被安总牵连进风波时,又是宋运辉出手相助,找关系,疏通一切,最终保住了柳钧的清白。要知道,宋运辉在推动国产化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因为国产设备的成本远高于从国外采购的整套设备,而这些国外厂商的代理商自然不可能轻易放过宋运辉。尤其是在“国产化”这种大义名分的背后,宋运辉不断遭遇流言蜚语,甚至被指责借着大义名头谋取私利。然而,宋运辉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力挺柳钧,几乎无视外界的质疑。即使是牵涉到一些敏感的合作问题,宋运辉依然毫不犹豫地为柳钧撑腰,为他扫清了障碍。
类似的情节贯穿整部剧,柳钧需要钱,找宋运辉;遇到难题,还是找宋运辉。无论是在面临“东海一号”的资金困境时,还是在获得600万无息贷款的过程中,柳钧总是依靠宋运辉的出面来解决一切问题。在这部剧中,柳钧的人物形象显得过于依赖外界的帮助,尤其是宋运辉的全方位支援,让他从一名奋斗中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自主能力的角色。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剧的原名“艰难的制造”被改为了《淬火年代》。剧中所展示的“艰难”,其实更多的是柳钧在宋运辉的帮助下轻松应对的过程,柳钧的人物设定其实是一位典型的“爽文男主”,而宋运辉则是他的“金手指”。遇到问题时,只需启动“系统”,让宋运辉出面解决,柳钧就能够“躺赢”。正因为如此,尽管剧集已接近尾声,柳钧依旧未能在观众心中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独立自主的形象,他始终被宋运辉的光环所掩盖,最终成为了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傀儡。
总结来说,尽管《淬火年代》有诸多亮点,但其人物塑造特别是主角柳钧的形象,实在是未能站得住脚。宋运辉无处不在的“金手指”功能,让整个故事的节奏与人物成长都显得过于依赖外部力量,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