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说喜剧综艺也存在“氛围感”这种说法,那最新的一期《喜剧之王单口季2》绝对能把轻松自在的那种感觉给达到极致。
它不是靠那种很夸张的舞台布置,也不依靠特意去营造情感氛围,就是简简单单几个人围着坐成一圈,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调侃、拌嘴,阎鹤祥让郭麒麟和付航当场就改变了态度,王建国莫名其妙就成“爹”了,马东随口一句话就把刘旸也给拉进了这个氛围里。
大家笑得就跟偷偷去翻看前任的朋友圈差不多,笑点看起来好像很随意,但每一句都正好戳中了让人想笑的地方,精准得很。
体型梗成接力赛,互怼里藏着真默契节目开场还没到三分钟,付航就说“我觉得建国老师把他爹带来了”,直接把阎鹤祥的“幸福赘肉”钉到耻辱柱上。
这句没台本的即兴话比精心设计的说头还干脆,就因为他把咱私下才敢说的“你胖得跟你爸一个样”拿到荧幕上,那羞耻感立马变成大伙一块乐的事儿。
紧接着郭麒麟接着讲道:“我觉得李诞都胖成这样,”直接把体型方面的梗给弄成了接力赛。
最厉害的是阎鹤祥不但没生气,反倒很淡定地回了一句“没听说过”。
观众立马就懂,这是相声演员之间的那种默契:我能够自我嘲讽,但你也得接得住。
这种“互怼式的友好”让屏幕外的观众不停地点头——可不是我跟闺蜜平常也是这么互相调侃着。
马东慢悠悠一句“刘旸好像带着他妈来”,看似把战火扩大到房主任,实则精准踩中当代社恐痛点。
谁没经历过“被家长围观式社交”?
弹幕瞬间刷屏“代入感太强”,因为我们都怕在同事面前,被爸妈突然cue到小时候尿裤子的事。
莫以为这仅是随口说说之事,节目组已悄悄埋下“糖”:庞博称阎鹤祥“刚退休”,小鹿随即言“被返聘”。
此乃三十来岁打工人的真实状态,一边被催婚,一边在职场被返聘,连喘气都得打报告,喜剧之中蕴含着社畜的心酸。
细想一下,我们为何愈发爱看这类“熟人圈子”综艺?是因看厌了虚假客套,真实互怼便显得尤为可贵。
比如你与闺蜜相互翻看十年前的黑照片,关键不在照片多丑,而在于你知晓对方不会生气。
节目将这种“安全感下的冒犯”放大成全民笑点,归根到底是在售卖稀缺的真实感。
更隐蔽之处在于,节目凭借“师叔”“伙伴”的关系来作掩护,让冒犯变得看似合理。
不过要是换到职场,领导当众说你“胖得像怀孕似的”,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所以当马东嘲讽房主任“带着母亲上班”时,她那“滚一边去”的白眼,便是真实的反应:好不好笑,就看权力关系是否平衡。
提及此事,得好好夸赞刘旸的“沉默”。
自始至终被点名却几乎不搭话,反倒让马东的调侃好似打在棉花上。
这种“不迎合的有趣”,反倒成了特别的破局之法:当所有人都抢着发言,安静便成了最厉害的反抗,恰似开会时被老板点到名,面带微笑不言语的打工人。
对比邻边的《脱友2》,同样是吐槽,那边更着重文本构建,这边仿佛微信群里的语音胡乱轰炸一番。
前者是精心雕琢的匕首,后者是随手拿来的拖鞋——都能拍走烦闷,只是拖鞋明显更具烟火气,这也解释了《单口季》为何更契合当下:谁还有闲工夫听你铺垫三分钟,得三秒一个梗才可以抓住碎片化的注意力。
最后想说,看这档节目最治愈的瞬间,是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嘴毒。
当弹幕齐刷“阎鹤祥的肚子是爱情的形状”,突然释怀:原来成年人的胖,可以是被生活温柔豢养的证据。
这样下次闺蜜再吐槽我双下巴,我就回她:这不是胖,是幸福在发芽。
屏幕前的你呢?是更喜欢精雕细琢的喜剧,还是这种乱拳打死老师的野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