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会去看这种又丑又尴尬的恋爱综艺呢?
Netflix推出的母单相亲节目,简直让人感到离谱。
在这个节目里,10个从未谈过恋爱的素人被强行组合在一起进行恋爱探讨,节目组甚至安排了恋爱教练来进行辅导。
本以为能看到甜蜜的初恋,结果却像是窒息中挣扎——这根本不是恋爱综艺,简直就是单身病理学的研究报告!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泡菜国的统计厅数据,2025年30岁以上的母单群体占比为12.3%。
节目组硬是在4000多人中挑选出这些极品,真是精准踩雷。
男性嘉宾要么是三天没洗的油头,穿着不合身的西装,要么就是驼背、缩脖,眼神闪烁;而女性中则有两个清秀的,但一开口就表示男人根本配不上她们的事业。
节目组更是搞出什么“自信心特训”之类的,让社交恐惧者在众人面前表白,尴尬得仿佛要把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制作团队似乎想要复制《单身即地狱》的成功,但却忘了一个核心逻辑:观众想看到的是颜值盛宴或者情感修罗场,而不是一群素人在这里复健。
所谓唤起初恋回忆的噱头更是滑稽,谁的初恋会是一群人战战兢兢地完成恋爱试卷?
甚至有泡菜国的观众直接吐槽:看他们约会时的紧张程度,简直比我当年的高考还要高。
其实在母单的群体中,隐匿着许多宝藏。
我一个朋友的公司就有个做算法的姑娘,穿着汉服到图书馆的相亲角递简历,活灵活现得比节目里那些硬背聊天话术的嘉宾生动百倍。
而节目组偏偏要放大这些人的窘迫情景,连嘉宾喝汤时咂嘴的声音都要切特写,这就像是在消费母单的标签。
媒体还挖出了制作方故意降低男性颜值门槛的内幕,因为学长们根本不会报名成为母单的代表。
更需引起警惕的是,把单身视为病症的先入为主的逻辑。
选手动不动就提到要治疗单身,恋爱教练更像是复健师,告诉他们握手的力道。
然而,母单的成因复杂多样:有的人专心学术错过了花期,有的人则受到家庭阴影的影响,还有的人只是觉得单身生活很爽。
然而节目却简化成“你丑你怂所以你活该单身”,看得人血压直飙升。
可能观察类节目还会让人收获一些东西。
比如某位男嘉宾总是在女性发言时低头玩筷子,弹幕瞬间炸开:“这不是我前同事吗?”;女博士把约会看作论文答辩的那一幕,更是把社交恐惧者的真实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如此费力地寻找共鸣,比起去看纪录片要来的不如,至少不会看到节目组给嘉宾剪出来的励志变美对比照——前后变化不过是从3分变到3.5分吧。
将恋爱综艺拍成戒恋综艺也算是一种本事。
母单群体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在十个机位下的“变形记”,而是一个被正常看见的机会。
或许节目组该改名为《人类尴尬行为图鉴》,也许能因此冲一波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