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涛的行为可谓令人失望,他竟然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篡改了经典红歌《十送红军》和《九九艳阳天》,这一行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根据相关规定,正常的红歌改编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只要遵循道德规范。然而,如果是恶意的“偷改”,那就涉及到了侵权和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这可是相当严重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正确的改编:只要改编者获得授权,或在法律允许的合理使用范围内,能够尊重原作品和历史文化,通过创新的旋律、节奏和演唱形式展示歌曲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这种改编自然是可以被鼓励的。例如,刀郎对《十送红军》的改编,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将民族唱法转换为通俗唱法,词曲都有明显变化,别具一格,展现出积极的创新精神。
而马健涛的不负责任行为则截然相反,他在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随意篡改《十送红军》的核心内容,歪曲歌词和旋律,让歌曲所传达的意思与原作背道而驰,甚至出于商业目的来利用这一经典。这显然属于侵权,侵犯了原创者的著作权,是对红色经典的不尊重,伤害了公众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违背了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十送红军》这首歌创作于1961年,由空政文工团的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灵感源自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歌词从群众送别红军的真实故事中提炼情感,以十段叙事传达了百姓对红军的依依不舍和祝福,正如“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这句,生动描绘了军民之间的深情。
而曲调部分,朱正本在1960年去江西采风时,记录下了一首当地民间送别红军的歌谣,其旋律既婉转又凄美,他巧妙地把江西采茶戏的元素融入其中,而谱曲的过程竟然不到一小时,彰显了他深厚的创作功底。
至于《九九艳阳天》,这首歌同样属于红歌,它是革命电影《柳堡的故事》的主题曲,满载着革命年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情观。创作背景是1957年,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与村民之间的爱情为切入点,体现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九九艳阳天》被官方认定为重要的红歌,收录于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和红歌专辑,并在中国香港等地的官方文化活动中广为传唱。然而,网络红人马健涛却在2014年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偏离了民族大义,将《九九艳阳天》篡改成了《江湖酒杯》,全然不顾法律的存在,企图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实在让人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