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橘罐头
编辑 | 青橘罐头
2025年6月25日,香港文化巨匠蔡澜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一个时代的画卷悄然合上。
然而,在无数悼念声中,一篇反响强烈的长文突如其来,打破了这片哀思的宁静——通信专家项立刚公开发表了一篇抨击蔡澜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项立刚直言不讳,指责蔡澜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商人。他还尖锐地指出,蔡澜的成功始于“拍三级片”,并揭露其“冒充文化人”的真相,甚至爆料称蔡澜曾“逼迫陈宝莲”拍摄不堪的场景,令人震惊不已。
曾经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究竟会不会因此人设崩塌?当今天的年轻人只知蔡澜是美食评论家时,他的往昔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黑暗?
6月27日,蔡澜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则简短的讣告,宣布这位香港文化名人于6月25日安详离世。消息传出后,娱乐圈迅速掀起了一波悼念潮。
舒淇发布了蔡澜的照片,陈法蓉留言道:“尊敬的蔡生,一路走好。”
杨迪回忆起十三年前和蔡澜一起录制美食节目时的往事,感慨蔡澜曾说过的一句话:“吃遍需三世,今生已无望”的豁达心境。
导演陈嘉上更是深情悼念,称蔡澜是他毕生的恩师,表示永远感激。
甚至连巨星成龙也写了长文悼念,亲切称蔡澜为自己的“半个师父”。
网友们的评论纷纷赞美蔡澜,一些人称他“幽默风趣、洒脱不羁”,有人感叹“世界上又失去了一个有趣的灵魂”,还有人称赞他“先生之风,如山间松涛,似壶中茶沸”。
整个悼念气氛几乎把蔡澜奉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宗师。
的确,蔡澜的头衔令人印象深刻,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金庸、黄霑、倪匡并列。
人们常常这样形容这四人:金庸擅写武侠,黄霑写流行歌曲,倪匡写科幻,而蔡澜则以美食为事业,著作等身。
蔡澜一生出版了超过200本书,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并且是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的荣誉主席。在美食界,蔡澜的地位几乎无人能敌,人民网更曾评价:“谈到‘会吃’,蔡澜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单看这些辉煌成就,蔡澜确实堪称“文化巨匠”。然而,在这个时候,项立刚的长文却像一阵风暴,狠狠地冲击了蔡澜的形象。
项立刚并非普通人物,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现为国内通信行业的知名观察家,言辞直接、犀利。他在文章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蔡澜的成功并非源自文化才华,而是通过拍三级片获得了最初的财富。
项立刚详细讲述了17岁的陈宝莲在母亲的逼迫下签约出演《灯草和尚》,而蔡澜则作为监制,强迫陈宝莲拍摄裸露戏份,并亲自指导她如何“卖弄风骚”。
陈宝莲的生命从此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最终在29岁时选择跳楼自尽。
项立刚认为,蔡澜的文化人身份不过是他拥有财富之后的精心包装,旨在遮掩他不光彩的过去。
蔡澜成立的“大路电影公司”专门制作三级片,诸如《聊斋艳谭》等影片曾创下三级片票房纪录。项立刚特别提到,《灯草和尚》《女机械人》等影片的票房也为蔡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不难看出,蔡澜的财富来源充满争议,尤其在他晚年住进香港豪华的全海景酒店套房,每天雇佣八九人照顾,过着奢华的生活。这些财富从何而来,项立刚的质疑也不无道理。
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蔡澜这样一个从三级片起步的人,居然能够被尊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成为文化圈的风云人物。
项立刚对蔡澜的批判并未止步于此。他特别提到,蔡澜所自诩的美食家身份,也值得商榷。蔡澜的美食评论多流于表面,缺乏真正的文化深度和内涵。
项立刚指出,某些人借助资本和舆论的力量,成功转型成文化人。即便其过往经历存疑,只要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能在文化界找到一席之地。
在90年代的香港,正是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某些人从边缘行业跨界转型的机会,蔡澜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如今的大陆社会,想要凭借拍几部三级片再包装成文化人,显然已不再可行。
项立刚更深刻地揭露了蔡澜的性别观念问题。记者曾透露,蔡澜在接受采访时公然表示“女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蠢”,还以自己“61段情史”自夸。项立刚认为,这些所谓的“风流韵事”,实质上是金钱维系的交易关系,充满了对女性的物化。这样的陈腐观念,今天已难以接受。
蔡澜一生无儿无女,但他却自豪于这些“潇洒”经历,甚至对女性进行不堪的评价。当年他对陈宝莲的评价更是引发广泛争议,称“羊肉不膻,女人不骚,皆无味”。虽然他后来自行解释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旺盛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解释仍然难以令人接受。
蔡澜晚年的生活,精致而自私。他选择住在香港的高级酒店,而不是自己的家,理由是可以随时享受酒店的各种服务,无需操心家务琐事。
项立刚在文章中辛辣地指出,蔡澜去世后的悼念潮,实则是香港文化圈的一场集体表演。他质问:“为何要向一个逼良为娼的人致敬?”。这个问题直指蔡澜身上的道德底线。
当整个文化圈都在歌颂蔡澜的成就时,鲜有人提及那位17岁的女孩——陈宝莲。她的悲剧,难道不值得我们记住吗?
蔡澜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200多本书和无数美食评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大讨论。
他的离世,激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比他的任何作品都更具意义,因为它让我们反思: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精神层面的贫瘠依然存在。
项立刚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其中的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是根据他的商业成就,还是道德品质,个人魅力,还是社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