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市场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并非演员缺乏实力,而是剧本缺乏深度,导演浮于表面,平台急功近利。观众并非不愿意观看,只是不愿意被当傻子。雷佳音拍完《长安的荔枝》,口碑虽有甜头,但整体感受就像糖皮炸裂,甜是甜,吃进嘴里却毫无回味。张译的《以法之名》也是前期不错,结局却让人感到突兀,死死地要求你去感动,若不感动,则被判为冷血。
然后,秦昊的《扫毒风暴》一出,直接开局没有任何预兆,直接丢出三个字:“不玩花活”。前三集,你会感受到不同的气息。它没有急于传达“正义必胜”的口号,而是站在观众背后,低声问:“你真知道这个社会如何运作吗?”这才是国产剧的高明之处——不是要拍得多干净,而是敢于呈现脏而真实。
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秦昊与段奕宏的对决。你给其中一人递根烟,镜头不动,他们能用眼神互相交锋三分钟。秦昊饰演的毒枭,没有做作成黑帮教父,也没有刻意表现精神失常,他像是个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被吞噬的人——起初不过是个走私的小人物,后来却渐渐变成了制毒专家。段奕宏则像是一把旧刀,虽然钝了,却依旧锋利。他演的警察不是空洞的正义化身,而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始终盯着问题不肯移眼。
这两条线并行——一个陷入黑暗,另一个在泥泞中挣扎。观众并非非得选择立场,而是终于看到了这些灰色地带的真实。
此外,剧中的配角也极为出色。张世的出场像是一声沉默的咳嗽,不需语言,他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足以让人起鸡皮疙瘩。海一天饰演的秦昊哥哥,虽然戏份不多,但一出现就能让你感受到家庭的复杂。他演得不浮夸,但每个细节都极具张力。郎月婷饰演的女性角色,既不做花瓶,也不做刻板的强势女性,她就像你街头会偶遇的一位普通女人,让人回头却又记不住名字。她代表的是现实,而非标签。
国产剧的剧本常犯一个错误——过多的煽情桥段和过少的真话。《扫毒风暴》前三集没有过多的眼泪,没有刻意煽情,连婚礼场景也只是用心还原了90年代南方沿海的气息。剧情没有狗血反转,也不强行灌输鸡汤,更不卖弄情绪。它就像是在告诉你:“别急,这才刚开始。”
秦昊那句台词让人深刻:“在我们这里,这不叫走私,叫贸易。” 这不仅仅是帅气的台词,更是剧组给观众的定位声明。如果你想看正义的胜利或恶人的报应,这部剧可能不会如你所愿。但如果你想看复杂的人性和制度的夹缝挣扎,《扫毒风暴》将给你答案。
如今观众的评论比宣传更真实:有观众表示,终于有一部剧不是拯救观众,而是让观众与角色一同跌入坑中。还有人说,秦昊和段奕宏对戏时,我连水都不敢喝,生怕错过一个眼神。而一句相当犀利的评价是:“二零二五年,第一部不骂编剧的国产剧。”
《扫毒风暴》的底气在于,它不依赖流量、不拼色调,仅凭角色和结构将观众牢牢吸引住。
或许这听起来有些不太好听,但我们并不是要求国产剧一定要炸裂,只是希望它不要再继续“摆烂”。《扫毒风暴》没有救世主,也没有标准答案。它讲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但至少尊重了观众的智商。在国产剧趋向于迎合爽剧和恋爱脑的今天,这样一部扎实还原现实的作品,已经足够稀缺。
它不需要成为一部传世之作,但它做到了它该做的事——不哄你,不骗你,不把你当孩子。这一点,已经足够让人继续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