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日题材的回归,影视界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主旋律作品。作为抗日胜利80周年纪念的重头戏,今年的红色题材电影阵容异常强大,令观众眼前一亮。而其中,《南京照相馆》率先亮相,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开路先锋。说到这部影片,导演申奥的才华不容小觑,从《受益人》到《孤注一掷》,再到这部《南京照相馆》,短短几年内,他已经稳稳站稳了暑期档的脚跟,展现出非凡的导演功力。
然而,尽管影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扬,评论区却不乏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观众代表家长,抱怨电影过于血腥,不适合孩子观看;而另一些则批评影片对日本侵略者的描绘过于温和,认为其批判力度不够。一时间,似乎每个人对电影的评价都有不同的期望,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到底该如何平衡历史的还原和观众的情感呢?
在影片中,导演以一群普通小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日占南京时的苦难与挣扎。男主角苏柳昌(由刘昊然饰演)是一个邮递员,为了在日本的铁蹄下生存,他谎称自己是照相馆学徒。尽管老板金承宗(王骁饰)心不甘情不愿地接纳了他,但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死早已不再由自己掌控。影片通过这个小小照相馆,勾画出几个人的悲欢离合,他们明知自己的命运早晚会被日本人践踏,却只能用尽全力苟且偷生。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两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日本摄影师伊藤,刚开始时,他彬彬有礼,看似温文尔雅,与世无争。许多观众可能和我一样,初时以为他将成为影片中的“洗白”角色。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伊藤冷血残忍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虽然他不屑与其他日本兵同流合污,但他对屠杀同胞的冷漠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侵略者的本质。
另外一个引人深思的角色是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许多人一提到翻译,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汉奸”这一词,但用这个词形容王广海显然不合适。为了生存,他对日本人卑躬屈膝,尽管如此,他的内心并未完全迷失。王广海所做的一切,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面对日本人,他不得不伪装。历史的背景下,他的处境和选择显得复杂而具有深刻的探讨意义。如果影片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那就是王广海虽然终究未能觉醒,但他的一生却代表了许多生死存亡间做出妥协的人的心路历程。
对于影片的负面评价,有些批评甚至对《南京照相馆》提出了不实的指责。例如,有网友认为电影的故事纯粹是虚构的,然而,事实上,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深厚的根基。影片灵感来源于罗瑾的亲身经历,他曾在南京的某照相馆工作,恰巧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屠杀同胞的罪行。他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悄悄保存了多张屠杀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了战争罪行的重要证据。
不过,有些人似乎总能挑出电影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恶意评论,甚至对这类影片的存在本身产生反感。事实上,类似《南京照相馆》与即将上映的《731》,这些影片只是单纯地还原历史,而将这些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来,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于这些影片的反对者,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我们曾经的苦难视而不见就是“正确”的吗?
《南京照相馆》与《731》相比,虽然它更聚焦于一个小小照相馆里的几个人物,展现的是局部历史,但它对历史的呈现依旧让人感到震撼。导演曾提到,影片中的残酷情节甚至没有能够完全体现当时的暴行,但仅仅是这些片段,已经足以让人心头一震,产生无法言表的愤慨。相对而言,《731》则更为直白,它让观众看到了日本军方在中国进行的活体实验,暴露了历史上那段黑暗而血腥的岁月。
许多人对这类电影的反应似乎总是避重就轻,指责其“宣扬仇恨”,但我不禁要问:如果历史的罪恶不能被铭记,若我们忘却了那段屠戮的历史,是否就能真正达到“和解”?这种对于历史真相的拒绝,究竟是为了和解,还是为了遗忘?
电影无论如何,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和需求。如果导演的手法不够精湛,或者人物的塑造出现了瑕疵,的确可以提出批评。然而,若仅仅是为了找茬、为黑而黑,那么这背后反映的恐怕并不是对电影的真正热爱,而是对历史真相的逃避。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些“反对声”的存在,主旋律的电影才更应持续发声,不应轻易消失在国产片市场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这类影片,用电影艺术将历史的真相再次展现,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得来不易。对于那些以“洗白”为由抹黑历史的人,我只想说:在天堂里,根本没有汉奸的地方。
这类影片应该大力拍摄,不断用银幕上的真相震撼人心,打破那些不公与无知的偏见。而我们,作为观众,也应当勇敢地直面历史,深刻理解每一部作品的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情感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