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无疑成了影视圈的一大笑话,而姜文和朗朗也因此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最初,我看电影的海报时,脑海中浮现的竟是复古的喜剧片。演员们的造型和电影标题让人根本看不出这部片子的具体情节。海报上姜文的位置显眼,几乎占据了C位,形象最大,乍一看,难免以为他就是电影的核心人物。然而,走进电影院之后,我才发现,姜文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按常规出牌。
影片播放完毕后,真相终于大白:这部电影讲述的竟然是一对父子之间充满戏剧性的成长故事。父亲带着儿子踏上了学习钢琴的旅程,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广为人知的钢琴大师,最终赢得了为国争光的荣耀。这部片子的背后,其实是对年轻钢琴家朗朗传奇人生的改编,他的父亲郎国平则由姜文扮演——这些角色都取材于现实人物。可问题来了,既然姜文亲自执导,且电影改编自朗朗的真实经历,那为何最终却成了笑柄?
过于自信,陷入误区
要说姜文的过于自信,实在是丝毫不为过。细细分析,姜文拍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并不难理解:他深知朗朗在国际音乐圈的成就,且朗朗自带的名气足以吸引大量观众。再加上朗朗本身并未出演影片,却是影片的创意来源、制作人以及音乐顾问,这无疑让人对这部电影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姜文显然相信,凭借这份名人效应,电影必定能引发不小的轰动,观众定会为这份辉煌的音乐成就感到惊艳。
失望而非惊喜
然而,电影上映后的效果却大大出乎意料。过去姜文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激情四溢、富有深度的感觉,但《你行!你上!》这部电影则让人完全失望。影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富有活力或情感,反倒给人一种无聊的纪录片感。电影本该是一部励志片,但事实上却充斥着乏味的钢琴练习,朗朗整日待在屋子里独自练琴,甚至连个朋友都没有,唯一的陪伴者只有一个唠叨不休的父亲。
姜文饰演的父亲角色,形象也是让人捧腹。那头卷曲的发型和一副眼镜,搭配上强烈的东北口音,让人根本无法将其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任何联系。更离谱的是,他用东北普通话来演绎一位原本并非东北人的父亲,这种“硬编”的普通话对白让整个影片显得格外突兀。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中一位说普通话的美国人,这种设定让人不禁想问:姜文是不是觉得观众听不懂英语,才故意如此安排?毕竟,这种设定几乎和其他影视剧中日本角色突然转说普通话一样令人无法信服。总的来说,剧情完全没有吸引力,处处充斥着混乱的情节和深奥的隐喻。大多数观众难以理解,影片所追求的深度与意义似乎也未能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呈现。
票房惨败:成了黑洞
从商业角度来看,《你行!你上!》的票房表现堪称灾难。王晶曾表示,他拍电影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至于质量如何无关紧要。而姜文也显然希望通过影片获得更多的名和利,但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票房一直低迷,甚至还未能超过动画片《罗小黑战记2》。一部豪华演员阵容加持的电影,却最终沦为暑期档的笑柄。
上映六天,票房不过七千多万,而陈佩斯导演的《戏台》即使是点映阶段的成绩,也足以让姜文的心情跌入谷底。显然,这部电影成了票房的“黑洞”,吸走了不少观众的期待和信任。
创意背后的失误
如今,创作一部优质电影确实越来越困难,因为大众对于电影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姜文选择以朗朗的成名之路为题材本应是一次创新的尝试,但问题在于,朗朗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并非家喻户晓的人物,加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观众对他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很多人将其视作外籍人物,或者根本对朗朗的成长经历并不感兴趣。
此外,姜文在影片中大量借鉴了《让子弹飞》中的风格,采用了极为戏剧化的手法,这种一惊一乍的节奏,让本来应当平和的励志故事变得杂乱无章。尽管姜文本有一番用心,但影片的效果却并未得到认可,反而成了被观众吐槽的对象。
最终,姜文和朗朗的这次合作,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反而成为了影视圈的一段笑话,证明了在创作上,即便是巨星导演和国际级人物合作,若未能深入了解观众需求,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