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鲤
编辑 | 小鲤
“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走”,你是否还记得这句话?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警示。然而,在月底上映的电影《731》引发了巨大争议时,这句警言似乎变得更加沉重。有些人拼命想让我们铭记历史,而有些人却希望我们能尽快忘却。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完成,足足花了几年的时间。导演承诺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相,可是预告片一发布,网友们的反应却相当激烈。评论区的争论几乎让人看不清真相。导演之所以选择在暑期档上映,或许初衷是希望吸引更多孩子观看,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明白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然而,这部影片引起了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电影过于血腥,担心会吓到孩子;有些人则认为历史已经过去,没必要再提;更有甚者直接要求禁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涉及历史题材的《志愿军》系列电影,当初却没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为何《731》一上映,就引发了如此广泛的抵制?
反对者的核心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上映,因为他们认为这部电影太残忍,太令人不适,尤其是年轻观众无法承受这样的画面。可是,我们不妨看看,这部电影不仅受到了央视的宣传,甚至央视本身也为其站台。这意味着,影片本身并无问题,反对者究竟害怕的是什么呢?
历史,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731部队的恶行,比电影所呈现的更为残忍。活人被当作实验材料,冻伤实验只是冰山一角;更有解剖、细菌战、母子实验等恶行。更令人愤慨的是,战后这群罪犯大多数都逍遥法外,回到日本安享晚年,甚至试图焚毁所有证据。如今,这些历史在他们后代的教科书中被篡改,而我们这边却有人试图为其“洗白”,甚至提出所谓的“要着眼未来”。
有些人担心孩子承受不了电影中的暴力画面,但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我们必须牢记的。这段历史,不容我们选择性遗忘。那些在731遗址前比着剪刀手拍照的年轻人,那些在抗战纪念日穿和服招摇过市的网红,正是教育缺失的后果。
真正的脆弱,往往体现在把下一代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连面对历史的勇气都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历史的回避,才是对孩子们的最大伤害。
不知从何时起,讲述英雄主义的战争片受到了热烈欢迎,而揭露黑暗历史的影片却屡遭抵制。就像《以法之名》这类剧集,大家喜欢看正义战胜邪恶的爽快,却不愿意直面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痛苦。然而,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731部队所研发的细菌武器,后来被用来残害无数人。如果这段因果不被揭示出来,很多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含义。
那么,抵制《731》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呢?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历史真相,还是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无法回答的天真问题?
除了《731》,另一部备受关注的抗战大片《南京照相馆》也在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群普通人如何冒险保存日军罪证的故事。影片的力量,来源于那些克制的细节。王骁饰演的老金,从一个躲在地窖里吓得不敢动弹的懦弱人物,转变为一个冒死冲洗照片、坚守信念的硬汉。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背负着编号“301”,该数字后来成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日期。导演申奥巧妙埋下的伏笔,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片最震撼的部分,恰恰是那些细节。真实的历史影像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冲击。影片中暗房里逐渐显现的照片,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排列。高叶饰演的龙套演员眼神中的微妙变化,暗示着她从妥协到反抗的心理转折。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历史的深刻还原。
然而,由于题材的沉重,电影的二刷率受到了影响。暑期档的观众偏向合家欢类型,历史题材影片也往往被贴上“说教”的标签。更有部分观众认为,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已经反复拍摄,过于消耗情感。
但看过电影后,你会发现它传递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代际之间记忆的责任。它不在消费历史,而是在抢救那些几乎被遗忘的记忆。影片真正打破固有界限的,是它展现历史的方式——没有英雄主义的冲锋陷阵,只有在绝境中做出选择的普通人。
老金们最初只是想活命,但在冲洗照片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比活着更为重要。这种叙事方式恰到好处,它让观众感同身受,不是历史课本中的数字,而是“如果我在场,我会怎么做”的痛感。
阿昌错过逃生列车,是为了救一个更多的人;龙套演员用自己的通行证换取胶卷,这些虚构人物的抉择,反而比纪录片更真实地传递了历史的温度。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真实原型,包括用背景布假装旅游的细节,都是对历史的高度还原。
许多人质疑商业片是否应触及民族伤痛,但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不记录,难道要等外人来篡改历史吗?当老金拉下幕布,展现万里长城的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了:有些墙必须存在,不是为了阻隔,而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门曾经被打破过。
在电影的最后,那一声定格快门的“咔嚓”声,仿佛是历史在对今天的叩问。当银幕上重现那些血淋淋的实验场景时,真正应该感到羞愧的,是那些施暴者的后代,还是那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我们?
“不要回头”,是让我们勇敢向前看。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看清来时的路。如果我们连自己民族的伤痛都不敢直视,又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挺直脊梁,传承这段不容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