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会,综艺节目不仅仅是娱乐,它们成为了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情绪的窗口。特别是在银发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今年的银发综艺节目迎来了一波强劲的爆发潮。但除了这一趋势,另一个微妙的社会现象也在悄然影响着综艺内容的创作——当“不愿意进入亲密关系”成为部分年轻人的选择时,这种社会情绪对传统以婚育、亲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期节目中,冷眼与《爸爸当家·慢享季》的制片人明艾晴展开了深度对话。节目已进入第四季,而它所涉及的“男性育儿观察”这一话题,在如今婚育观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稳步前进,值得探讨。明艾晴坦言,当前年轻群体对婚育观念的转变,并未对节目本身产生太大影响。反而令人惊讶的是,节目的主要观众群体竟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而不是准爸爸准妈妈。
### “爸爸当家”:打破亲子综艺的固有框架
通常提到亲子综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往往是两种常见的模式:一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偏远地区,开展艰苦的“自给自足”旅程;二是小夫妻在面对育儿挑战时,与父母辈发生冲突,经历误解与矛盾,最终达成理解与和解。然而,这样的节目模式存在某种局限,特别是对那些未婚未育的观众来说,他们常常难以产生共鸣。就像许多年轻人看亲子节目时心生烦躁,“一看就头大”成为常见的反馈。
《爸爸当家·慢享季》系列则与这些亲子节目大相径庭。它的叙事焦点不在育儿冲突和代际差异,而是通过“爸爸如何带娃”这一视角,展现了不同家庭的相处方式与氛围。冷眼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档节目,即便观众没有孩子,也依然能吸引他们持续观看,因为它充满了趣味和深意。
节目中的育儿并不像传统亲子节目中那样一团糟,充满冲突和暴力。爸爸们没有刻意展示“男子气概”,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主动反思,甚至寻求外界帮助。节目中的家庭成员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例如,王永鸿一家像是一种企业家家庭模型,爸爸作为家庭的“CEO”,气氛轻松有趣,让人不禁联想到初创公司面试的场景。
### 持续创新的选角思维
明艾晴介绍了节目的选角逻辑,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原则是:与社会情绪紧密结合、选择更具代表性和差异化的家庭样本,以及寻找那些具有真实动机和痛点的家庭成员。
首先,明艾晴强调,“综艺节目是最具时效性的产品”,这一点深得她和团队的共识。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节目组特别提出了“慢”的主题,目的是提醒父母们放慢生活节奏,注重与孩子的陪伴——这一段黄金时光是有限的,工作可以忙碌一辈子,但陪伴孩子的时机是有限的。
其次,节目通过四组家庭展现了不同的社会家庭样本。王永鸿一家的跨国婚姻、奥运冠军郑思维的“归家爸爸”角色、萨琪拉夫妻的异地分居状况以及以力作为斜杠青年的生活困境,这些不同的故事展示了家庭分工和生活选择的多样性,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最关键的是,节目组对嘉宾的筛选极其严苛,几乎是全方位搜寻,通过新闻、短视频平台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家庭。“我们不希望爸爸们只是来做短期的‘夏令营’,而是希望他们能真正理解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使得节目避免了传统综艺中“爸爸只是过渡角色”的情况。
### 传递“爱”的核心价值
要让一档节目打动人心,仅仅靠选角并不够。真正能与观众建立长期情感连接的,是节目背后的核心故事。明艾晴透露,《爸爸当家·慢享季》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背后的原因在于它并不仅仅关注“爸爸带娃”这一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爱与理解。
“我们的节目一直试图呈现的是‘爱的故事’。通过展示爸爸如何带娃,让观众意识到妈妈在家庭中的付出,甚至对全职妈妈的辛劳有所体会。” 明艾晴指出,节目中尽管妈妈不是主角,但他们的角色弧光同样引人注目,尤其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和情感需求,深深打动观众。
此外,孩子们也并非只是“被照顾者”。在节目中,孩子们常常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如艾登帮助郑思维照顾妹妹小七月,嗝嗝包容爸爸以力的“长不大”状态,这种相互依赖和成长的互动,让节目更具深度。
通过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爸爸当家》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家庭样本——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深刻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而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反过来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这种爱的力量也让节目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尤其是未婚群体,他们通过节目感受到了亲密关系的温度与美好。
### 结语:真实家庭互动带来的情感共鸣
最终,明艾晴坦言,这档节目最大的成功在于,它通过“爱的故事”触动了当代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需求。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的观众,都能在节目中找到共鸣。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的都市人来说,《爸爸当家》成为了一种“情感代餐”,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温暖与陪伴。
冷眼最后提到:“一些观众留言说,看我们的节目就像是‘再养自己一遍’。” 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这无疑是最高的褒奖与肯定。
《爸爸当家·慢享季》不仅仅是一档亲子节目,它通过真实的家庭互动与爱的传递,让观众重新审视亲密关系,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关怀。这正是它能够跨越传统亲子节目的局限,深深打动人心的原因。